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减法的性质及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2016-11-20 19:40:43)
标签:

教育

减法的性质及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延安慧泽小学   刘丽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39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理解与掌握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习四则运算中的连减简便算法。本节课学习连减的简便计算,主要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感知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可以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减数,再减去前一个减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提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自己尝试解答。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

(3)体验多种计算方法

a.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板书三种不同算式)

2346634    2343466    234(66+34)

b.你是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为什么?

234-66-34=234-(66+34)         234-66-34=234-34-66

c.那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2.合作引领

(1)举例: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100-20-80=100-(20+80)

160-32-60=160-60-32

  ………… 

  板书出学生出现的解答算式进行归纳小结     得出2346634    234(6634)  (灯片)     

3、比一比,算一算 

65382118=653(82118)   

3545446=354(5446)  (灯片)     

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灯片出现算式     观察这几组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法这两个数的和。    

 4、练一练 

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1)76514654=765(14654)    

(2)1684852=        (4852) 

(3)496144296=      (            )   

(4)5216436=      (            )    

(5)abC=       (           )   

  5、看书P39 

 说出他们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重点介绍去尾法 

      6、做一做,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285347     470-254-46     545-167-145     

7、作业:P41 12   

8、课后思考 

466-(66+125)              7827(827-1200) 

 576285+85              748351+252-149 

634-167-133-243  

六、评析与研讨 

这节课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直入主题,引导学生探究。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渗透分类思想的同时,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让学生根据分组整理的结果,进行合作探究,发现计算中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应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体会这类运算的规律特点,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练习中,鼓励学生的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注重算法优化,使学生正常掌握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优化思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