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月饼
(2023-09-27 19:19:40)
标签:
忆旧做月饼 |
分类: 轶闻旧事 |
惬意的金风吹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也吹皱了萦怀心底的对儿时中秋节记忆的涟漪,在涟漪中涌起的是打月饼的温馨画面。
乡里管中秋节叫八月十五,那里的人们很注重过这个节日,把它和过大年放在同等地位。临近八月十五,最高兴的自然是那些孩子,他们所希望的是赶快吃到满口酥软、香甜四溢的月饼。当得知那家要支起炉子打月饼,便风风火火去凑热闹,围着月饼炉打闹着穿来穿去。做月饼的被那帮孩子绕的眼晕,不耐烦地大吼一声,孩子们轰的一声四下逃散。没过一会儿,又围拢过来,继续着他们的恶作剧。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比较拮据,谁家能在中秋节打上几锅月饼那是很奢侈的事情。
打月饼的食材包括面粉、胡麻油、红糖等。制作月饼的火炉全村仅有一套,会做的也就那么两三人,一般没人挑头来做,只要点着炉火,消息立刻传遍全村,端着面盆的乡亲邻里一个接一个,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打月饼的师傅也不好意思拒绝,不分昼夜连轴转,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只有咬牙坚持。所以,每年不到八月十三是无人张罗的。
打月饼是技术活儿,俗话说:手巧不如家什妙。要想做出好吃的月饼,首先要把炉子调理好。月饼炉是一个敞口的平底生铁锅,上边有一个同样大小的生铁锅盖,沿锅盖边沿垒起煤炭呈圆顶状,用火引燃后使锅盖也能加热,形成上下火势,月饼不用翻个儿烤,两面的颜色一致。
在锅盖上垒炭看似简单,实际上大有讲究:把炭砸成拳头大小,然后沿着圆圆的锅盖边一层一层往上码,逐渐收口状如穹顶,重要的是不能倒塌,即便是引燃后也不能塌陷,以保证有足够的火力自始至终让月饼受热均匀,温度适中,色泽金黄,口感酥软,醇香馥郁。
和面与食材的比例更是讲究,当地的月饼多为混糖,月饼里无馅料,以一斤面2:2的油糖比例和成面团,然后揪出分量相当的小团,再用擀面杖擀成圆饼放入炉里烘烤即可。当然了,家里经济状况好的也可以一斤面4:4的油糖比例来做,这样的口感和酥软程度更好。
引燃了炉盖上的火,再点着灶膛的炭,有节奏地拉起风箱,伺火候将月饼丕子放入炉内,至于烘烤时间的长短,那就要看实际操作经验了。这也是烤出来的月饼好吃不好吃的关键技术所在。
在打月饼的那两天里,到处弥漫着月饼的香味,久久飘荡在村子的上空。末了,家家户户都不忘记打一张大大的月饼——供奉月谷爷。当大人们喜色于形地端着满大盆月饼往家里走,紧紧跟在后边的孩子们迫不急待地抢过月饼,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高兴得满脸就像盛开的花朵。
这时,生产队也开始了一系列的过节行动:宰杀绵羊、分胡麻油、下大西瓜,虽然东西不多,但按户分发到家,使节日的气氛更加浓郁。
北方的中秋节,秋高气爽,碧空如洗,艳阳普照,连空气中都氤氲着节日的氛围。
人们仍然遵循着“宁穷一年,不穷一日”的习俗,八月十五当天要吃好的:早饭黄灿灿的小米稀粥就月饼,中午羊肉烩粉油炸糕,晚饭胡萝卜羊肉包饺子。此时此刻的家庭男主人心里涌动着十分的满足感——总算以辛勤劳作半年多换来了最丰盛的“饕餮”大餐,在阖家团圆之际犒劳全家。
太阳还没有落山,全家就开始准备拜月仪式:挑选个大纹理漂亮的西瓜,精心雕刻出一个瓜篮,瓜篮的提手是镂空的,篮筐的边沿呈牙状或半圆形,那种对月谷爷的虔诚和膜拜全然体现其中。
圆圆的月亮慢慢地爬上了黑黢黢的东山,天空湛蓝,星斗满天,月轮里的玉兔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此刻,宁静的山村里传来孩子的欢呼声。
大人们搬出供桌,小心翼翼地朝着月亮的方向摆上大月饼和西瓜花篮,躬身拜月,祈祷月谷爷降福人间。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呼唤“月谷爷”,也不知道是“月谷”是什么意思。
及长,才明白所谓的“月谷爷”,应该是“月光菩萨”或“月姑娘娘”,因方言的发音“月谷”、“月光”、“月姑”相近,故当地人读若“月谷”,就这样约定俗成称为“月谷爷”了。照理,应读“月光爷”或者“月姑爷”,称“爷”表示对月神最大程度的尊敬。
供奉月神后,要将月饼切成小块儿,西瓜同样切成小块儿,然后全家人吃掉,整个拜月仪式就结束了。
八月十五是美好的,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为月饼题诗赋词——北宋苏轼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句;清代诗人祁启萼亦有《月饼》诗“中秋节物未为低,火烘罗罗出斧齐。一样饼师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题。”清代袁景澜的《咏月饼》诗“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没人自家打月饼了,食品厂家生产的月饼品种和花样繁多,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依旧盛行,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人文情怀,她必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到延续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