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同学二三事

(2020-11-30 21:26:16)
标签:

回忆

高中同学

分类: 轶闻旧事


高中同学二三事


俗语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此话若放在学校也可套用为——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学校按级别编的班级,就是一个临时性的集体,一俟毕业,这个班级就不存在了,徒有一个空名永远留存在校史中。然而无论走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抑或半个世纪,只要当事人仍然康强,随意翻开尘封历久的记忆史册,荡开萦绕脑际的思绪,便会出现活灵活现的人和事,这绝不是虚诞之言,只不过是同学之间言辞有愠惀之别,拾起的记忆多少而已。

翻开大同四中106班的画卷,别后半个世纪的同学会清晰地跃然纸上。

 

       不爱说话的殷小莉

 

班里有位名叫殷小莉的女同学,梳着两条齐耳短辫,杏眼清澈,面萎枯涩,性格内向,讷口少言,郁郁寡欢,愀然不悦。

殷小莉出生于军人家庭,与刘慧敏同住东营大院,照理说生长在部队大院的孩子,应该是适应环境能力强,伶牙俐齿,心巧嘴乖,善于言谈的那种。而她相反,沉逾冷漠,在班里除了刘慧敏和坐在周围的同学,谁都没听到其说过一句话。

班主任翟建仁老师面对这样一位学生,觉得教师不光传授文化知识,也要教学生掌握好生活及日后工作须臾离不开的交际手段——语言,于是因人施教,决定加强对殷小莉说话能力的训练,在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为殷小莉敢于“开口”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解除心理障碍。翟老师多次开导鼓励,举一反三:开口讲话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与人来往的需要,是社会交际的需要,胆小导致不敢说话,越不说话产生的心理负担越重,逐渐紧缄其口,最终丧失说话能力。不说话有百害而无一利,“好马在腿,好汉在嘴”,学会讲话,敢于讲话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

同学帮助鼓励。加强讲话能力的锻炼,主观能动性固然重要,但外在的客观因素亦不能忽略。翟老师号召与殷小莉座位相邻的同学,踊跃开展互动,积极进行交流,同时给予鼓励,并责成刘慧敏同学上、下学的路上携手相助,多方营造一种有利于殷小莉讲话的氛围。

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殷小莉有了变化,终于敢站起来朗诵课文,尽管声音出奇的小,但能走出第一步还是让大家喜出望外的。

 

       热心快肠的张俊

 

张俊是106班的班长,个子细高,面容清癯,形销骨立同学曾送夸张极致的外号“二两”,可以说形容到家了。

消瘦是外形,热心是内里,张俊同学为人耿直,热情似火,助人为乐,一副热心肠。

有一天同学们在闲聊,张俊说马路对面的粮食局能看电视,这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是第一次听到,可谓天方夜谭,并说改天带大伙去看电视。原本以为说说就完了,一日傍晚真的从家里赶来,领着我们穿过马路去看电视。

好像在粮食局院里一个不大的文化活动室,里面的长条椅子上坐满了人,电视里正在播放当时的京剧样板戏《龙江颂》,尽管屏幕上雪花令人眼花缭乱,但大家仍然看得津津有味,一双双目光直盯着那台约摸15吋的黑白电视机。当大家兴味正浓时,突然图像消失了,屏幕上滚动着一层一层的浪花,发出哧喇哧喇的声音,只见管理人员上屋顶,转动转动十字天线,人影又恢复了。没过一会儿,屏幕又乱了,众人啧啧有声,如此反复多次,实在是大煞风景,不过总算见识了新事物,脑瓜里存储了一个新名词——电视机。无异于当年京城人们看到的“西洋景”。

后来听说看不好电视是因为接收设备差,影响到电视图像的形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大同市市政府动员各单位参加义务劳动,在口泉的七峰山建立电视差转台,可使电视覆盖面增大,起到中继接力作用。

我们班也曾经在班主任翟老师的带领下,参加过七峰山建立电视差转台的义务劳动。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拮据窘但不影响大家伙对着装的审美要求,那时候正值青春年少,也有积极追求时尚的美好心理。记得当时全国人民都崇尚解放军,倘若年轻人能够得到一套军装,那是梦寐以求的。最不济能够戴上一顶军帽,也威风凛凛,雄赳赳气昂昂地招摇过市,何其美也!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我曾托白文银同学搞过一顶军帽,虽然略微显旧,但还是美得颠儿颠儿的,直到旧的不能戴为止。

后来张俊班长说:“张家口产的一种劳动布帽子,做工上乘,帽型时尚,戴上可精神啦,回头帮你捎一顶来。”

班长的家在雁北运输公司,经常有人往来张家口、大同之间,他便托人为我捎回一顶劳动布帽子,好像花了一块六毛钱,慰藉了我追求军帽的渴望心境。

如今每每想到此事,便会哑然失笑……

 

     笑容常在的梁云龙

 

梁云龙原本为107班学生,该班后来拆了分到106班。梁云龙有1.75米的个子,留着一边倒的小风头,瘦长脸,鼻梁有点儿凹,脸上永远挂着灿烂的微笑,说话彬彬有礼而又不失风趣,非常谦和。有一件事给我留下较深印象。

仍然处于文化大革命运动之中的1971年,学校的文化生活几乎没有,课外读物及其少,偶有一本文艺书籍,同学们会如饥似渴地争相传阅。当时的大同市文化局创办了一本刊物《大同文艺》,作者都是当地人,反映的都是当地的事,很容易进入大家的视野,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在一次俄语课上,梁同学将这本杂志放在课桌的柜坑边上,若无人地埋头阅读,适逢张惠珠老师巡视过来,他的肩膀问:“看什么呢?这么入神儿?”老师冷不丁的举动和问话,让他吓了一跳。接下来,老师没吭声,伸出手将杂志没收了。

下课后,梁云龙到外语教研组找张惠珠老师要杂志,老师当时没给,让他好好反省反省。第二天向老师当面做了一番检讨,方才拿到杂志。回来后笑眯眯悄没声儿地说:“‘坏猪',‘坏猪'(慧珠之谐音),差点儿没要回来。”边的同学发出“嗤嗤”的笑声。

毕业后,梁同学曾经给我寄来一封厚厚的信,大概意思是向我讨教学习语文的心得体会和硬笔书法技巧。看到他的来信我非常高兴,马上做了回复。

世界既大又小,八十年代初期,在大同西门外百货大楼邂逅梁云龙,双方格外欣喜,在想不到的地方意外重逢,都有说不完的话,那次我们聊了好长好长时间。

 

                    满脸童稚的曹福玉

 

班里有两位个子矮小的男生,其中一位叫曹福玉,看上去连初中生都不像,顶多是一位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初次见面以为是新疆的小孩到班里借读,卷曲的头发,长长的鼻梁,深深的眼窝,红润的面孔,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汉族人。

待后来了解到,确实为汉族人,家就住在大同北戏院南边的房院落,大家进城都路过此地,能看到两扇斑驳残破的街门,与高大的土城墙相形见绌,街门的缝隙里透射出一种幽静与沉寂。

曹福玉课后爱唱小调,哼哼唧唧也不知唱的是什么,由于个子小,坐在教室的最前边,大家老爱和他开开玩笑。

从曹福玉的长相看,像是北朝时期西域人的后裔,但不是皇室拓跋氏族,拓跋氏来自于大兴安岭的嘎仙洞,面孔与汉人差不多,没有西凉古波斯人那样的高鼻梁、深眼窝。但当时的城是北魏的首都,往来于这个大都会的异域人很多,尤其是西域各国,有出使北魏的使节、有战争中的俘虏、有手艺精湛的匠人、有易货贸易的商人……这些人有很多成为拓跋王朝的臣民,永远扎根于城,并与当地人通婚,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繁衍为汉族人。

曹福玉的相貌,当属于人类遗传中的返祖现象。

……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半个世纪的春花秋月,半个世纪的逝水东流不知不觉中青丝换成了白发,唯有高中的那段时光,仍然时时浮现在眼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表弟刘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