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吹戏——钟情晋剧《三对面》
标签:
晋剧三对面唢呐吹戏 |
分类: 说长道短 |
唢呐本是古波斯、阿拉伯的一种乐器,
原平贝贝艺术团吹凑《三对面》
王高林吹奏《三对面》
托克托县尹芳芳吹奏《三对面》
定襄张桐吹奏《三对面》
阳曲张长生吹奏《三对面》
张贵锁吹奏《三对面》
定襄张明伟吹奏《三对面》
彼时的鼓匠多为残障人士,由于先天性的失明或其他残疾,父母为了他们将来自己能够养活自己,便送出去学习一种谋生手段,多数人选择了鼓匠这一行当。有点儿类似瞎子阿炳,“身背着琵琶沿街走,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这些贫困潦倒的残疾鼓匠,不乏身怀绝技的高手,不拘囿传统吹奏法,以迥异的风格将唢呐吹戏——晋剧,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这一尝试是成功的,奠定了此后唢呐吹戏发展的基础。
小二毛吹奏《三对面》
郝林柱吹奏《三对面》
武肖肖吹奏《三对面》
焦小林吹奏《三对面》
赵建伟吹奏《三对面》
托县二闺女吹奏《三对面》
唢呐吹戏得到长足的进步,肇始于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社会的需求在呼唤唢呐艺术向前发展。由过去的盲人艺术过度到常人艺术,盲人逐渐退出唢呐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正规艺术院校、专业团体培养的专业人才;由过去的唢呐班子过度到唢呐艺术团;或由唢呐世家熏陶,耳濡目染自学成才。从业人员有男也有女,特别是一些年轻姑娘也加入到这一行列,成为令人敦尚的职业。
近些年来,唢呐吹戏呈蓬勃向上之势,剧目之多元,唱段之多元,前所未有。然吹奏频率最高的莫过于晋剧《三对面》。
《三对面》是一出折子戏,选取了包公、秦香莲、公主三人,在面对陈世美忘恩负义这一典型情节与激烈的戏剧冲突中,所表现出的人物思想、性格、语言及其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颇为受众欢迎。
欲了解唢呐吹戏《三对面》,首先要了解晋剧折子戏《三对面》。
剧中人物包文拯、公主、秦香莲性格不同,形象迥然,易于以唢呐刻画人物形象——不见人而似有人,活灵活现自声中。虽然为一管乐器,但将其粗狂、细腻、温婉的人物声音展现于喇叭之中,令听众如醉如痴;剧情的选择乃唢呐吹戏的灵魂,剧情要曲折、短小、集中、凝练、概括,折子戏很符合唢呐吹戏的选题,特别是《三对面》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受大众的喜欢;唢呐吹戏的形式需要唱腔多而道白少,道白不是唢呐表达的拟音长项,角色尤以二至三人者为上,(如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再配以不同角色十分紧凑的对唱,花脸音色洪亮,风格粗犷,突出人物的雄壮、刚强、豪迈和直爽。旦角行动娇柔稳健,唱腔婉转悠远,吐字清晰流畅,尽显人物虽为弱女,但“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令人刮目相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