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师郭根先生杂谈 |
分类: 我的老师 |
读大学时,有一种怪异的现象——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一段时间内大学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停顿,没有晋升的机会,所有授课人员不分等级一律称老师,中文系仅有几位老师属于“文革”前的教授或副教授,其中讲授“现代文学”课的郭根先生便为副教授之一。
我与郭根先生相识于1977年他讲授现代作家茅盾(沈雁冰)的小说《子夜》课上。
那时的郭根先生大约六十多岁,1.8米高的样子,体格富态,长方面孔,容光焕发,梳着大背头,戴一副宽边眼镜,举止文雅,风流倜傥,极富学者气质。印象中,郭先生每每上课时,自带一个暖水瓶,课间休息时一边饮水,一边和学生交流。先生十分随和,也很爱开玩乐,笑脸上衬托着如一圈圈瓶底的眼镜,镜片后流露出和蔼的目光,愈发显得平易近人。当学生们围着讲台向他请教问题时,由于郭先生个子高,常常手摁教桌俯下身来交谈,憨状可掬,引发同学们哄堂大笑。
《子夜》最初名为《夕阳》,是茅盾先生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旧上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芸芸众生,其中包括资本家、商人、军人、知识青年、交际花、工人等各类人物创作的长篇小说。郭先生在讲授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时选择了“茅盾及其《子夜》”。
郭先生讲授《子夜》时,重在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这个主人公,从其形象、思想、性格、语言上分析得活灵活现,把这个具有二重性的复杂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要求发展民族工业方面,大家同情吴荪甫;在贪婪地榨取工人血汗、仇视农民运动上,同学们又非常愤恨这个资本家……
后来,逐渐了解了郭先生的个人经历。
先生1911年出生于山西定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著名报人,为《京报》社长邵飘萍的大姑爷。郭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供职于上海《文汇报》,据报人徐铸成在《我与文汇报》一文中回忆,《文汇报》“总编辑初由郭根担任,金慎夫为编辑主任。……柯灵因集中精力处理读者的话版,副刊《世纪风》请唐弢兄来主持。”由此看来郭先生当年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1953年,《文汇报》改为公私合营的报纸,到了1956年春天,一度停刊,变成了一张《教师报》。不久,《文汇报》再次复刊,徐铸成与邓拓协商复刊后的人员安排,其中有“……拟让……山西师院的郭根等‘归队’,而‘郭根也写信给浦熙修(彭德怀夫人浦安修之妹妹),表示愿回《文汇报》’”。虽只言片语,勾勒出郭先生当时的工作状况。
1953年9月根据教育部文件,解散山西大学,文科并入师范学院,定名为山西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教师有姚奠中、庄严、郭根等人。阴差阳错,郭先生没有回到《文汇报》而仍在山西师范学院执教,直至1961年7月,山西师范学院与新恢复的山西大学合并,名称还是山西大学。郭先生一直留在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郭先生另有笔名木耳、焦尾琴等,其代表作有《北平三年》、《百年史话》、《云冈散记》、《一代报人邵飘萍》等。
郭先生虽然有点儿木讷,但与他接触时间长了,感觉其亦善言谈,相聊话题,娓娓道来。
一日黄昏,在校园里散步,巧遇郭先生,相互问候之后,边走边聊。谈及家乡,“哦,你是大同人,我去过云冈石窟,那里雕凿的佛像可是前无古人啊!壮观,壮观!”先生边说边感叹。并告诉我,在考察石窟后著有《云冈散记》一书,答应让我读一读。言毕,马上爽快地邀我去他家里取书。从此,就和先生不断往来,直至毕业。
郭先生的“现代文学”课开了一个学期,师生之间也相当熟悉了,郭先生时不时地与大家开开玩笑,同学们也老爱“逗”他,其乐融融……
曾经有学友为郭先生填词一首:
讷言益情浓。
斟茶递扇,
录名颔首,
馥郁香风。
苍容犹见当年智,
“文汇”眼神通。
析评子夜,
颂吟梅骨,
点点由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