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解红楼》〔287〕: 天齐庙还愿
(2018-01-30 06:27:35)| 标签: 彻解《红楼梦》人文杂谈 | 
《彻解红楼》〔287〕: 
 
 
 
 
一百天后,宝玉病癒,贾母打发人告诉宝玉,说:“明天一早往天齐庙还愿去。”
次日一早,宝玉随了两三个老嬷嬷出西城门外天齐庙烧香还愿。
宝玉天生怯性,不敢近狰狞神鬼之像。里面泥胎塑像,皆极其凶恶。宝玉忙忙的焚过纸马钱糧,便退至道院歇息。
歇息期间,宝玉问王道士:“我问你,可有贴女人妒病的方子没有?”
王一贴说了一个“疗妒汤”方子:“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三碗水,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
宝玉道:“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见效。”
王一贴道:“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
宝玉,茗烟大笑不止,骂:“油嘴的牛头。”
王一贴说:“实告你们,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做神仙呢。……”
吉时已到,宝玉出去焚化了钱糧散福。
功课完毕,方进城回家。
 
这个情节,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
细读立松轩八十回回前批语,突然有了新的发现,请看:
叙桂花妒用实笔,叙孙家恶用虚笔,叙宝玉卧病是省笔,叙宝玉烧香是停笔。(府·80F·LⅠ0780)
“宝玉烧香是停笔”,“停笔”,停,停止,这就是说:《红楼梦》一书写到此为止。
“天齐庙烧香还愿”后虽然还有一小段关于迎春的文字,那是补写迎春出嫁一事,是续笔。
“天齐庙烧香还愿”,才真正是《红楼梦》最后一个情节。
 
那么,为什么还愿呢?是为病癒吗?
从选择天齐庙进香来看不是,天齐庙供奉的是天齐王,唐玄宗时,封泰山为天齐王。
这就让我们联想到泰山封禅。
历代帝王功成名就,都要到泰山封禅。
汉•班固《 白虎通义 》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
 
宝玉还愿,源于第一回做顽石时,曾向一僧一道央告:“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之后,复苦求再四,那僧说:“……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
顽石因此化为“宝玉”进入“红楼梦”幻境。
历经十年,《红楼梦》一书告成。
“宝玉”经历了富贵荣华,也经历了三次锻炼,最后“病癒”,终算平安。该还愿了。当然,宝玉没资格封禅,只能去烧烧香,散些钱糧。
 
显然,《红楼梦》故事到此为止。
第七十九回回前批就是《红楼梦》一书的结束语:
(第七十九回,八十回原为一回。)
 
 
“一喙一饮”,即“一饮一喙”。
《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喙,百步一饮,不蕲(祈)畜乎樊中。”意为鸟兽饮食随心,顺其本性。
《太平广记一五八•贫妇》引《玉堂闲话》:“一喙一饮,系之于分。”同理。
批语意思是:世道平安期的长短,动荡中的吉凶自有定规,是兴衰规律决定的,让它随意发展好了,何必再在梦中说了。
曹頫已明确表明不再说了,即不再写了。
不过,它的大幕不是徐徐落下,而是突然灭灯,戛然而止。
《红楼梦》八十回是完本,不是残本,这桩公案可以盖棺论定了。
 
高 
2018、01、30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