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解红楼》〔165〕:《咏菊》诗解
(2017-09-30 09:06:45)
标签:
彻解《红楼梦》人文 |
《彻解红楼》〔165〕:《咏菊》诗解
━━《第三十八回》解读之一
《红楼梦》诗词,约有一百多首,简称《红》诗。
《红》诗,在中国诗坛上,是一个新的门类,它具有鲜明的特点,独特的地位,易读难懂,目前尚无人能够准确解读。
它的特点是:
(一)、优美;(二)、内涵深;(三)、难懂;(四)、形式是诗,内容却是史论。
吟罢“海棠诗”,宝钗邀湘云往蘅芜苑去安歇。
湘云说“我如今要作个菊花诗,如何?”
宝钗替他想了一个方案:“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又是咏菊,又是赋事,……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
宝钗这段话十分重要,揭示出《咏菊诗》的手法:又是咏菊,又是赋事。所以赏读《菊花诗》,必须注意其中的“事”。
解读之前,请先看立松轩批语:
……且笔下各能自尽其性情,毫不乖舛,作者之锦绣口无庸赘渎,其用意之深,奖劝之勤,读此文者亦不得軽忽戒之也。(府·38F·LⅠ0637)
“自尽其性情”,每个人的诗须从作诗人(其隐寓身份)去考虑,“其用意之深”,则应从大事情上着眼。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隐寓康熙,这首诗是就暗隐康熙述说他的晚年处境和心态。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无赖,纠缠不舍;
诗魔,不可遏止的写诗冲动;
昏晓,早晚;
欹石,倚石;
沉音,静静的没有一点声音。
写诗的迫切愿望从早到晚纠缠着我,身边的一切都悄悄的像倚石一样。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临霜”,指秋天时节,“对月”,此“月”,系指“清”中之“月”,即对“清”而咏。
“题素怨”,诉说着怨言,“片言谁解诉秋心”,“秋心”合为一个“愁”字,谁知我的“愁”?这正是晩年康熙的处境和心态,康熙晚年有两大“愁”,一是太子被废,不知那个儿子可继承皇位;二是身体极度虚弱。
末一句突然一转“千古高风”,菊因陶渊明盛赞而誉满天下,康熙也因他的丰功伟绩,千古高风流传万世。
这首诗从晚年处境心态,跳跃到历史评价,先沉后振,令人耳目一新。
高
2017、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