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彻解红楼》〔164〕:湘云《咏白海棠》诗解

(2017-09-29 08:34:11)
标签:

彻解《红楼梦》

人文

 

《彻解红楼》〔164〕:湘云《咏白海棠》诗解

━━《第三十七回》解读之四

 

宝玉回到怡红院,袭人告诉他给湘云送东西的事,宝玉听了,拍手道:“偏忘了他。……这诗社里若少了他,还有什么意思?”

宝玉立逼着贾母去接湘云。

湘云来了,一时兴头,等不得推敲删改,一面只管和人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即用纸笔录出: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兰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读这两首诗,应同第五回“第六支”《红楼梦新曲》乐中悲同看,它们都是曹頫顶测大清第八位帝王的。

第八帝是道光,湘云隐寓道光。

《红楼梦》中,湘云一生,既有“英豪阔大”的一面,也有“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一劫。

现实中,道光一生,正是如此,既有虎门销烟的壮举,也有鸦片战争失败,签定《中英南京条约》的悲剧。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兰田玉一盆。”

“昨日”,指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大金”后改为“大清”,种下了这棵玉一般的海棠树。“大清”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神仙”,暗喻女神佛库伦。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佛库伦的后裔们,像霜娥一样身处冰封的时代,虽然与美女无关,可是一样时常惊魂失魄。

“离魂”,指巨大的灾难,鸦片战争失败,《中英南京条约》签定让道光丢魂失魄,六神无主。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

道光时期,自己无所建树,只是沿袭着乾隆时代的规章制度。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诗人”指湘云(道光),不甘心,总想自己要大干一番。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蘅芷,萝薜都是是香草,既能入盆为玉树,也有可能移至墙角,暗示出另一种结局。

“人为悲秋易断魂。”

作者预测在某一年的秋天将发生断魂事。

1842年阴历829日,正是一个秋天,这一天签定了《中芵南京条约》,这是一个令人断魂的日子。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当《中芵南京条约》送到道光手里时,道光连续几天彻夜不眠,泪流满面,真是“玉烛滴干风里泪”。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虚廊,太虚幻境的廊上,夜色已昏,喻“大清”国势衰微,毫无办法了。

湘云的两首诗,是作者对湘云(道光)一生的的预测。

曹頫在第五回的判词,舞曲中预测道光时将“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意思是劫难将发生在南方某一地区。

《南京条约》,将中国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正发生在南方。

曹頫预测“大清”第八帝遭遇的准确性令人惊异。

 

曹寅生前有三首《浣溪沙》词,其中有一句:“一楼铜杵咒黄昏”,曹頫根据词意化出咏白海棠诗,落脚点放在“黄昏”二字上。

第三十七回,探春起社,限“门”字韵,丫环随意捡出四个字:“盆、魂、痕、昏”,

其实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特别是“昏”字。此字字义狭窄,大都拘限在“黄昏”一词上。

作者正是取此意,试看各位写的末句:

探春:多情伴我咏黄昏。

宝钗: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玉:清砧怨笛送黄昏。

黛玉:倦依西风夜已昏。

湘云:岂令寂寞度朝昏。

      无奈虚廊夜色昏。

这显然是一篇《黄昏赋》了。

很明显,这是暗示“大清帝国”开始走上下坡路,进入黄昏阶段。

 

 

201709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