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曰《彻解红楼》〔45〕

(2017-05-29 07:52:31)
标签:

文化

高曰《彻解红楼》

高曰《彻解红楼》〔45

                          

   四十五、十二钗

━━《第五回》解读之六

 

“十二钗”是解读《红楼梦》一个难点, “十二钗”是全书的核心,破译了“十二钗”,基本上就解读了《红楼梦》。

下面,我们根据作者在书中的暗示,脂砚斋的提示,来解读“十二钗”。

 

(一)、十二钗来历

 

曹頫创作“十二钗”的灵感来自《雍正十二美女图》,胤禛未登帝位前,命人给他绘制了十二幅《美人图》,摆放到他在圆明园的书房中。

曹頫因此受到启发,好啊,既然你喜欢美人,我也给你来个“十二美女”,──这就是曹頫创作的《金陵十二钗》。

《雍正十二美女图》中美女的原型是他的皇后那拉氏,贵妃年氏、纽祜禄氏,妃李氏、耿氏,嫔宋氏、刘氏等。

曹頫的十二钗却另有用意,另有所指。第五回《警幻仙姑赋》第一句:“方离柳坞……

无疑,是从柳坞而来,柳坞在哪里?在圆明园,全名叫:深柳读书堂,它是胤禛未继位前的书房。

曹頫仿《十二美女图》,塑造了自己笔下的“十二钗”,当然,曹頫的“十二钗”与雍正的《十二美女》涵义截然不同。

 

(二)、“十二钗”漫议

 

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悉心探索,解读出“十二钗”隐寓“大清”十二帝,根据是作者的暗示和脂砚斋批语、畸笏叟批语等。

 

1、《离骚》之亚

 

第一回,畸笏叟有一眉批说:

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阅其笔,则是《离骚》《庄子》之亚。(甲·1F·J0021 

《离骚》最典型,最独特的手法就是以美女、香草喻君。《红楼梦》既是《离骚》之亚,那么《红楼梦》中的美女──十二钗,必是帝王无疑了。

 

2、天下望族

 

作者写到甄士隐时,脂砚批道:

    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次)。(甲·1F·J0035

前已说明,甄士隐,影射李煦,李家只能在本地称为望族,这是毫无疑问的。

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这里说的宁、荣,决非金陵的宁、荣。倘若是金陵一地的宁、荣,也只能是本地望族。所以这里说的宁、荣,──天下望族,是北京的宁、荣,只有皇帝家才称的起。

天下望族──皇帝之家。

 

3、仿《推背图》

    

第五回,畸笏有一眉批:

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儿(几)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甲·5F·J0205

《推背图》有许多版本,但无论真伪,都是预测朝代,帝王和国家大事的。

作者生活在乾隆时代,前六帝是亲闻亲睹者,无须预测,(乾隆后半生是预测)。而作者身后六帝却全部是预测。

 

4、其理、其运、其数

    

第一回,作者写英莲时,畸笏叟批道:

    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甲·1F·J0053

这里,脂砚直接点明“家国君父”四字。一“国”字,一“君”字,《红楼梦》所写的范围是:

一家,──爱新觉罗家;

一国,──大清。

 

5、秦玉大纲目

   

第七回,作者写到秦钟时,脂砚由“秦”想到“玉”,写下一条莫名其妙的批语:

    设云秦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甲·7F·Z0653

一“秦”一“玉”,秦可卿、秦钟都早早的就去世了,他们怎么能成为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

原来,根据作者的“谐音秘法”,“秦”谐音“清”。“秦”代表“大清”,“玉”代表“曹家”,自然是大比托了。

《红楼梦》正是写的两家之事,岂不是大纲目?

雍正之后,两家人变成“仇家”,但在书中却是“一家人”,这岂不是大讽刺吗?

 

    (三)、“十二”,──运终数尽之数

 

“十二”从何而来?

这确实是个问题,曹頫将清代“运终数尽”之数锁定为“十二”,怎么得来的?历史也就巧得很,清帝国恰恰是十二帝而终。

是曹頫料事如神,还是能掐会算?还是巧合?

对“十二”这个数字,曹頫坚信不疑,整部《红楼梦》中,千皴万染,多次照应“十二”,一点都不含糊的。

曹頫身处乾隆时代,乾隆,是“大清”第六帝,一半是“六”,全部自然的是“十二”。

笔者认为,“十二”,是曹頫根据历史,科学推断的结果。

请看汉代以后各个朝代的帝王数:

西汉:十二帝;东汉:十三帝;西晋:四帝;东晋:十一帝;唐代:二十一帝;宋代:十八帝;元代:十二帝(至元顺帝退出北京为止);明代:十七帝。

《红楼梦》中,好几处提到谶言。谶言预后,曹寅就有过,在他生前十多年时就预见到曹家,在康熙逝世后,会出现“树倒猢狲散”的情况。曹頫的结局,正如其所料。

曹頫学曹寅,反过来预测“大清”结局。

曹頫预测:清王朝“十二帝”而终,《红楼梦》中以《十二钗》来代替。

曹頫是根据什么判定《大清》十二世而终?是预测?是谶语?还是科学推论?反正历史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大清”确确实实是十二帝而终。

曹頫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让人钦佩,让人赞叹不已。

从《红楼梦》中看,曹頫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对“十二”这个数字千皴万染,唯恐读者看不出来。

他选定“贾”字为主人公姓氏,“贾”字十二笔,且分为上下两部分,曹頫恰在其正中间;末笔又短又小,以示末帝时间短暂。

笔者认为,曹頫还可能受《庄子·胠箧》启发:大盗窃国,田成子十二世有齐国。  

曹頫真有未卜先知,预测未来的功能吗?

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经反复分析,可能是作者剖析历史朝代兴衰规律,结合预测得出的结果。

 

(四)、 “十二钗”排序

 

为迷惑《大清》当局,曹頫书中始终没有对《十二钗》排序,是不需要排序吗?不是,一旦排出顺序,作者的创作意图就彻底暴露了。

下面,我们看一看,“十二钗”是如何排序的,作者为了掩饰自己的创作目的,故意打乱顺序,给人一种零乱无序的感觉。

正册中图、曲排序是一样的。

 

册中次序        十二钗姓名        隐寓清帝    序号

   

一、           薛宝钗            乾隆      

二、           林黛玉            康熙      

 

三、                        皇太极    

四、                       嘉庆      

五、           史湘云            道光      

六、                       顺治      

 

七、                       咸丰      

八、                       光绪       十一

 

九、           王熙凤            雍正      

 

十、                       宣统       十二

十一、                     同治       

 

十二、         秦可卿            努尔哈赤       

 

猛然一看,“十二钗”排序杂乱无章,其实,井然有序。

这个排序很有意思,在元春、妙玉之间,妙玉、王熙凤之间,王熙凤、秦可卿之间各插入后六帝二人(用楷体字表示)。将前六帝,后六帝混在一起,目的无非是瞒人、混人罢了。

 

下面,将前六帝与后六帝分开来看,先看前六帝:

册中次序    十二钗姓名      隐寓清帝次序

一、        薛宝钗         

二、        林黛玉         

三、                 

六、                 

九、        王熙凤         

十二、      秦可卿              

“隐寓清帝次序”,排序有两个特点:

1)、首尾倒置,如末位“六”放在第一的位置上,而真正的第一帝“一”(秦可卿)却放在最后。这是在掩人耳目。

因为,钗、黛是书中主角,所以黛紧随钗后。

2)、中间二、 三、五按序排列。

 

其次,再看后六帝:

册中次序    十二钗姓名      隐寓清帝次序

四、                 

五、        史湘云         

七、                 

八、                  十一

十、                  十二

十一、                

这个排序的特点:与现实比照,基本按序,只有一位有差错,就是李纨应该从末位提到第十一位前。

 

1、“前六帝”,──证言评价

 

由于前六钗是曹頫亲身经历过的,判词、图、曲的重点放在了对他们的总体评价上,如:

秦可卿:隐寓努尔哈赤,一字评价,一一孽;

  春:隐寓皇太极,贤德;

  玉:隐寓顺治,气质美如兰,才华阜双仙;

林黛玉:隐寓康熙,尧舜一类帝王;

王熙凤:隐寓雍正,奸雄;

薛宝钗:隐寓乾隆,唐玄宗一类风流天子。

 

2、“后六帝”,──预测谶言

 

  春:隐寓嘉庆:一帆风雨路三千,把家园骨肉齐抛闪;

  云:隐寓道光: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春:隐寓咸丰: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纨:隐寓光绪:桃李春风结子完;

  春:隐寓同治:独卧青灯古佛傍,到头谁把秋捱过;

  姐:隐寓宣统: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3、《金陵》详解

   

“金陵”,一是指南京,一是指北京房山县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等人的陵墓,明朝曾将其平毁,清初修复,埋有金太祖以下六位帝王。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也称“金”,史称后金。

“陵”就是陵寑,薄命司正册其实是生死簿。

查清代十二陵为:福陵(努尔哈赤);昭陵(皇太极);孝陵(顺治);景陵(康熙);泰陵(雍正);裕陵(乾隆);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定陵(咸丰);惠陵(同治);崇陵(光绪);献陵(宣统)。

《红楼梦》的“金陵“,曹頫是一笔多意,深层涵意是取后者,《金陵十二钗》就是《清陵十二帝》。

有人说:《红楼梦》是反清的,这个说法不准确,对清帝是区别对待的。

还有人担心:倘若《红楼梦》隐寓一部“清史”,有什么意思?事实上,曹頫只是抓住了“前六帝”的性格特征及兴衰规律阐述,以及运终数尽的必然性。

曹頫的隐寓,不是再现历史,而是追求神似,表明作者的情感而已。

因此,《红楼梦》一书,立意深远、博大、宏伟,关系到国家社稷命脉,是政治家的必读经典。

“十二钗”是《红楼梦》中的一条主线,与宝玉形成“两山对峙”的双线结构,两线交织,演绎出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

 

 

201705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