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曰《彻解红楼》〔41〕
(2017-05-25 08:26:09)
标签:
文化高曰《彻解红楼》 |
高曰《彻解红楼》〔41〕
━━《第五回》解读之二
“恍随仙子入梦境”,一个“随”字准确的为宝玉进入梦境定位,是跟进来的。
“宝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对他的解读,十分重要,“宝玉”是解读《红楼梦》的一个要点,一个关键点,也是一个难点。
二百多年来来,许多人由于不了解“宝玉”涵义,而俗解、误解、曲解、谬解《红楼梦》,致使红楼之谜一直解不开。
什么明珠、傅恒、张侯、曹雪芹(霑)、传国玉玺、洪昇……,说法种种,让人无所适从。
1、辨识“宝玉”
辨析“宝玉”,须揭开他身上的三重帷幕,三重假象。
第一回,脂砚斋在:“须得在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句下批道:
在“宝玉”身上一样,他身上的几个“假”,人们很快就接受了,而“真”却至今未识。
这三个假是:
(1)、姓氏帷幕,“宝玉”不姓“贾”,姓“假”,是假的,这是第一重帷幕,姓氏帷幕;
(2)、家族帷幕,“宁国府”,“荣国府”中,姓贾的不是一家人,所谓其父母,姐妹,嫂嫂,弟弟等全是假的。试看宝玉的名字,书中从不见大名,只是一个小名,为什么?表面上看,似乎是祖母溺爱,不叫大名。做为第四代,好像是“玉”字辈,其实又有区别,同贾珍、贾琏、贾环等不一样。这样做,作者正是要显示区别,显示不一样,与贾家不是一家人。
(3)、隐寓帷幕,“宝玉”非一重身份,而是多重身份,即主隐一人,即曹頫;兼隐数人,即曹家氏族。
二百多年来,有些红学家,稍有“巨眼”,能揭开第一、第二重帷幕,于是对“宝玉”形象产生了诸多说法:如明珠家事说,傅恒家事说,和坤家事说,张说家事说,清世祖说,玉玺说等等。
潘重规先生看得深,他说:“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但未指明是谁;
胡适先生、周汝昌先生进了一步,考证出“宝玉”是曹雪芹(曹霑),有点影子,但是片面的,表面的,是张冠李戴,是一种误解。
赵同先生说作者是曹頫,“宝玉”也隐曹頫,此说更进一步,但说“宝玉”隐曹頫,不完全是,“宝玉”还隐寓与清帝相对应的曹氏家族,未看到他的多重身份。
怎么认识“宝玉”,才是准确的,科学的?
首先要从《红楼梦》的正、反两面来看,正面看“宝玉”是作者借用曹雪芹的年齡,生活素材,但这是“借笔”,借来一用而已。胡适先生、周汝昌先生被迷惑了。
其次从反面看,要区分开“正笔正文”,“幻笔幻文”。正笔正文中“宝玉”隐寓曹頫;幻笔幻文中,前三钗(秦可卿、元春、妙玉)时,“宝玉”隐寓曹氏对应的前辈,而后六钗(探春、湘云、迎春、李纨、惜春、巧姐)隐寓曹氏对应的后人。
因为《红楼梦》重点放在正笔正文上,所以写曹頫是正笔正文,是主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部分基本上是“曹頫传”。
总而言之:宝玉,主隐一人,即曹頫;兼隐数人,即曹氏家族。
2、“宝玉”涵义
解读“宝玉”,不能单从文本上抠字眼,应从作者著书背景,《红楼梦》内在结构,作者写作秘法,曹頫文笔特点,曹家兴衰史,以及畸笏叟、脂砚斋批语等入手。
根据畸笏叟:“两山对峙”和脂砚斋“秦、玉大纲目”的批语,我们就能想到书中的两山:
一“山”是“十二钗”;一“山”是“宝玉”。
“十二钗”也就是脂砚说的“秦”;“宝玉”就是脂砚说的“玉”。
这是书中的两大纲目,也就是书中的两条主线,两条主脉络。
根据曹頫“笔似游龙,变化莫测”文笔提示,“宝玉”,一样具有变化莫测的特性。
“宝玉”做为第一男主角,贯穿《红楼梦》全书,而《红楼梦》幻笔写的又是“大清”自始至终296年间的事,这样“宝玉”就不会是只隐寓一人。
再根据石头偈“此系身前身后事”的提示,《红楼梦》中所写既有作者身前事,也有作者身后事。由此可知:《红楼梦》中的“宝玉”隐寓如下:
宝玉 → 曹頫亲覩事,──正文宝玉,隐寓曹頫;
阅《红楼梦》,“宝玉”应一分为三来看,当“宝玉”与前三钗(秦可卿,贾元春,妙玉)相处时,此时的“宝玉”为前世宝玉;当“宝玉”与第四,第五,第六钗(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相处时,此时的“宝玉”为作者曹頫。以上“宝玉”,作者是仿《庄子》手法来写的。当“宝玉”与后六钗(贾探春,史湘云,贾迎春,李纨,贾惜春,巧姐)相处时,此时的“宝玉”为后世宝玉,作者是仿《推背图》来写的。
“曹頫亲覩事”,特以“正笔正文”标示。
3、“宝玉”五部曲
《红楼梦》中,“宝玉”的一生,显示出曹氏家族百年五部曲
曹家是如何入梦的呢?第五回,曹頫形象地再现了入梦全过程。
随谁入梦?“恍随仙子别红尘”,是警幻仙姑,是努尔哈赤。相对应的“宝玉”是曹世选。
梦中,警幻仙姑对宝玉说:“是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与汝。今夕良辰,即可成姻。”
之后,“推宝玉入帐,将门掩上自去。”
成亲情节,事实上是:1621年,曹頫的一世祖曹世选在沈阳中卫被俘,后编入多尔衮正白旗,开始了从明朝进入清朝的生活。
宝玉“入梦”,书中详述了引诱过程,先是佳境,之后是美色,还有:仙茗、醇酒,歌舞,最后是婚媾云雨。
宝玉入情,是被诱入情,──即入清。
曹家从此开始了“梦”中生活,曹世选、曹振彥、曹玺、曹寅、曹顒、曹頫前期等因功受封,过着富贵荣华的生活。1621年──1727年,安富尊荣。
书中,宝玉凡同秦可卿、元春、妙玉、黛玉在一起时,均还在“梦中”,这时“宝玉”影射曹世选、曹振彥、曹玺、曹寅、曹顒、曹頫等。
如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第四十九回,宝玉乞梅等。
1727年,是曹家数终运尽之年,这一年,曹頫先是因骚扰驿站案受审,接着被抄家,一败涂地。
遇劫,罹难,是曹家的转折点。
《红楼梦》中,暗示出了几次劫难。
第二十五回,贾环蜡油烫面,宝玉遭五鬼魇魔,第三十三回,宝玉遭毒打等。此时,宝玉隐寓曹頫。
劫难之后,曹頫方大梦警醒。《庚辰本》第十一回前,曹頫化名畸笏叟题了一首诗: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JⅠ0014)
“古今风月鉴”,“风月”即“情”,“情”即“清”,是说“大清”自成立到今天,“多少泣黄泉”是说多少人死在“大清国”屠杀中?这是一首对“大清”王朝的控诉诗。
第二十五回,宝玉遭魇魔后,脂砚斋批道:
三次锻炼,焉得不成佛作祖?(甲·25F·ZⅡ1739)
宝玉三次劫难,正是三次锻炼。至此,谁还不觉悟?
觉醒之后,必然是行动。
宝玉的行动是什么?──不情,即“不清”。脂批透露:宝玉最后是“悬崖撒手”──出家,曹頫以“出家”,表示决裂,并非真正出家。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写宝玉真出家,是误解,是拙笔。
第十九回,脂砚有一批云:
……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代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甲·19F·ZⅡ1362)
宝玉在末回《情榜》中的判词是“情不情”。
这个词的谐音是:“清不清”,清人不清之意。
“情不情”,暗隐着作者一个冲天秘密,斗胆宣言:“不清”。不敢明说,暗说。
反面看主线就是“不情”,即不清,就是非清,贬清,责清之意,这里面的文章就多了。
有人说:《红楼梦》主题是反清,不完全是。按作者说法是“不清”。
这个“不”字,涵意很广、很深。既有否定之意,又有抛弃之意,还有反对之意。书中作者借袭人之口诠释过这个“不”字。第三十四回,宝玉被贾政鞭打后,王夫人和袭人有段对话,袭人说:“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
能认识“宝玉”的五步曲,才能准确的解读《红楼梦》。
201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