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曰•《彻解红楼》〔5〕
(2017-04-19 05:52:15)
标签:
高曰&bull《彻解红楼》〔365文化 |
高曰•《彻解红楼》〔5〕
《楔子》中空空道人最后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觉得: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这才从头到尾抄录回来。
空空道人认为《石头记》一书:“大旨谈情”,正面看确实是谈情,但几位索隐大将王梦阮、沈瓶庵、蔡无培、邓狂言、寿鹏飞等却坚持认为《石头记》的“大旨”不是“谈情”,而是“谈清”。
到底是“谈情”呢,还是“谈清”?
两种看法,两种结论,哪一种是正确的?二百多年来争论不休,目前“谈情”说是主流,占上风;“谈清”说处于下风。
应该怎么看,让我们认真分析一番,其理自明。
1、“本旨”的形成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回前有一批:
有客题《红楼梦》一律: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弑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是幻是真空历过,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诗后写道:“凡是书题者不可(不以)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庚·21F·ZⅣ0319)
红学家们都认为这首诗和批都是脂砚斋写的,此批首次提出了《红楼梦》有拟书底里。
什么是拟书底里?底,就是底子,根底;底里,就是底细。就是写作起因、动机、内容、对象、目的等,也就是“立意本旨”。
《红楼梦》的拟书底里,除作者外,局外人是很难知道的。
我们只能从作者书中的暗示和脂砚斋、畸笏叟的批语中探索了。
任何一部著作在正式动笔之前,必定先产生创作思想和创作目的,而产生创作思想和创作目的,又必然有一个酝酿期。
1728年──1741年是曹頫创作《石头记》前的酝酿期,也是他反思的十三年,“抄家事件”不断发酵,曹頫深陷在不解、苦闷、悲愤之中,他必然会不停地、反复地思索。往事,挥之不去,时刻萦绕心头。“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西东”(《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这就是曹頫当时心境、感受。
那场灾难,在长期的酝酿中会发酵,会激发出创作冲动,这个时期就是“本旨”形成期。
尤其是雍正圣旨中哪些批语:“原不成器”,“少乱一点”,“风俗惯了”,“不与朕相干”等等话如一支支匕首深深地扎在曹頫的心上,须知在当时这都是圣旨啊!雍正的这些话如重重大山压在曹頫身上,其后果不只是曹頫,连他的子、孙都将没有出头之日。
曹頫没有被压倒,他要反击,这就是他要写《红楼梦》动机。
曹頫的“立意本旨”,就产生在这个背景下。
“大旨”,旨,《辞海》注:意指,大旨,就是主要意指了。
“谈情”,根据谐音规则是“谈清”。
那么,一部《红楼梦》到底是“谈情”呢,还是“谈清”呢?这里必有一真一假,何为真?何为假?
“谈情”,无疑是一部小说,“谈清”,那将是一部政论,文体截然不同。
二百多年来,文本派强调“谈情”;索隐派致力于“谈清”,各持一说。
“谈情”还是“谈清”,谁说了算?只有一个人说了算,除他之外,任何人说了都不算,他就是作者、批者本人曹頫。
且看他怎么说:
其一
作者倍菩提心,捉笔现身说法,每于言外警人再三再四,而读者但以小说古词目之,则大罪过。(府·24F·LⅠ0467)
其二
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甲·1F·
其三
……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庚·21F·JⅠ0090)
其四
……俗子妬妇浑可笑,语言偏自涉风尘。(府·21F· LⅠ0465)
从以上批语完全可以看出,“谈情”是明修栈道,“谈清”才是暗渡陈仓,才是“本旨”,因此,曹頫真实的创作思想是“谈清”。
一部数十万言的《石头记》,其实就写了一个字,── “清”,也就是当局最忌讳的“大清帝国”的国号。
谈“清”,谈“清”的什么?畸笏叟说:
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甲·1F·JⅢ0053)
这里的“君父”显然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理、运、数。其理,盛极必衰;其运,起、盛、衰、亡,其数,运终数尽之数。
说白了,《石头记》就是为清王朝谱写的一曲輓歌。
“大旨”是《石头记》的一条准线,是《石头记》的灵魂,它渗透到文本中的字里行间,可以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任何偏离“本旨”准线的解读,均是“失旨”解读,都是曲解、误解、妄解、谬解……
“大旨”决定“本事”,探觅“本事”,必须从“大旨”入手。
3、“大旨”特性
由于特殊原因,《红楼梦》的“大旨”具有以下特性:
①、隐秘性
这是由于曹頫的处境和创作思想决定的,曹頫时为“大清”罪臣,加上他立意要写“大清”,这可是杀身灭族的事,所以,他的“本旨”,必须隐蔽起来。
②、特异性
一个活在“大清”盛世的人要写“大清”必亡,是异乎寻常的。
即要写“大清必亡”,又不能让人看出来,写法自然是独特的、异于寻常的。
③、叛逆性
1727年的抄家,革职,让曹頫顿然觉醒,国恨家仇凝聚起来的叛逆思想,必然反映在《红楼梦》中。
④、多样性
由于“大清”长达296年,十二个皇帝,有的与曹家关系密切,有的恩重如山,有的反目为仇,因此笔调自然不同,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态度,所以“本旨”具有多样性。
“本旨”分主旨、副旨、大旨、小旨、总旨、分旨,┄┄呈现出它的多样性。
⑤、宏伟性
一个清代中期的人,要写“大清”从成立到灭亡,自然是大手笔,大工程,宏伟,深远,博大,前所未有。
曹頫写《石头记》时,正是乾隆时代,后边还有六位帝王,他们走势如何全凭预测,因此,曹頫必须开动脑子精心预测。
以上六个特性,显示出曹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高瞻远瞩的卓越见识,还有高超的斗争艺术,以及惊人的科学预见能力。
4、百科文化,只为一旨
有人说:《石头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因为书中文献典籍、医药、节日、诗词、雅谜、酒令、奇衣、奇食、奇玩等应有尽有。
“医药、节日、诗词、雅谜、酒令、奇衣、奇食、奇玩等”只不过是一种载体而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