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下)
(2017-04-09 18:48:13)分类: 备课札记 |
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下)
黄厚江
阅读教学的第三个基本策略是以语言活动为主体。
钱梦龙先生说:阅读教学就是以文本为凭借的语言训练。要使阅读教学成为丰富充实的语文学习活动,组织语言活动是主要的方式之一。换一个角度看,语言活动也是实现阅读教学课程价值的基本策略。关于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活动,我们曾多次著文进行讨论。这里,立足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再说几点想法。
首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活动一定要立足文本,引领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既然是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语言活动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而且活动的设计应该植根于文本。
在这个方面,宁鸿彬老师进行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教学《皇帝的新装》,有一个非常典型而精彩的语言活动,即让学生用一个动词概括文章的情节。学生说出了12个不同的动词,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些动词是不行的,否定了6个;再讨论,剩下的6个哪个最好,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骗”字最好;再讨论哪些人物之间有骗和被骗的关系,这些人物中间核心人物是谁,为什么那么多人被骗,而孩子没被骗呢。这个语言活动,看上去非常简单,但堪称经典的案例。他成功的引导学生读进去,再读出来,进进出出,来来回回;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看,有发散,有聚合,撒的开,收得拢。
可是有些阅读课中的语言活动,只是把阅读文本最为一个引子,并没有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一位老师教学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要求学生以“再塑生命就是……”为开头写一段话谈谈对生命得理解。同时又提供了“愤怒、苦恼、寂静、黑暗、光明、美好、新奇、自由、快乐、疲惫不堪、美不胜收、神情紧张、小心翼翼、花团锦簇”等一大堆词语让学生选择运用。这虽然是典型的语言活动,但没有语言形式和内容指向方面的具体要求。提供的词语既限制了学生语言活动的空间,干扰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同时也堵塞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影响了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对文本的关注。学生或者拼凑几句对比,或者组合一个排比,语言似乎是有文采了,但内容非常苍白,既没有得到思维的训练,也 没有得到语言的训练,同时对“生命”这个话题也没有深入的思考,对文章内容也没有深入的理解,言和义方面都显得很空。也有些阅读教学的语言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模仿高考或中考的某种题型进行语言运用题的训练,甚至还要梳理这种题目的基本类型,大讲题型特点和答题要领;也有的阅读课的语言活动,主要是从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中获得信息,甚至有时候问题就来自于课文外的资料,和阅读的文本关系不大。我们当然不是说这样的活动就没有意义,知识说这样的活动,还不能说是阅读教学的策略。
其次,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活动,必须有明确的语言要求和具体的内容指向。
应该说,最近几年来,在阅读教学中组织语言活动的老师越来越多,但遗憾的是很多语言活动,没有明确的语言要求和具体的内容指向。最常见的是,一些老师要求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归纳,比较,但最后学生的发言,既不概括也不分析,既不归纳也不总结,最后不了了之,甚至教师自己的“答案”也体现不出教师自己提出的语言要求。这种淡化甚至漠视语言要求的语言活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包括对学生的考试都是很不利的。一位老师教学辛弃疾的一首词,其中一个环节花了很长时间让学生对辛弃疾说一段话。在学生大发议论说了一通之后,教师用ppt亮出自己事先写好的“一段话”(其实是一篇文章),作者在每一段用一个比喻领取,然后围绕这个比喻句展开,融进了许多辛弃疾的词句。教师的文笔确实不错,对辛弃疾的确也有很多想法,但作为花了较多时间的课堂语言活动,不仅对文本的理解意义不大,学生的语言训练也几乎是没有效果的。如果要求学生“说”的内容和所学的具体作品有一定联系,对“说”的形式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这个活动就有意义多了。
再次,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活动要力求具有张力,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活动空间。
阅读教学中成功的语言活动,既是阅读活动,又是语言活动,同时也是思想活动和情感活动。这就要求语言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必须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空间。就我们听到的一些课看,很多语言活动,还是课文内容的简单呈现,和阅读结论的简单重复及交流。上文举到的一位老师教学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的例子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再比如,很多阅读课,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填一个表格,如果是记叙文,或者填写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等几个要素,或者填写事件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阶段,如果是议论文,就是填主要观点、分论点、论据、说理方法等几个要素。所填的内容,基本是课文词语的摘写,或者是一些概念和结论。有的是让学生填“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其________表现在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因为他_____________。”“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这样的语言活动,的确也有他的独特价值,但语言活动的空间不大,对文本也缺少深度的思考,似乎都没有体现语言活动这一策略的优势和特点。如果不用语言活动的形式,直接让学生回答,质量和效果未必不好。
我们以为,好的语言活动,应该体现教者对文本的深度加工,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应该是语言形式的综合运用,应该是切合要求的个性表达。有的老师教学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让学生自己选择诗歌的某两个段落之间插写一节诗。我以为这是比较有张力、有空间的语言活动。学生完成这个活动,首先要思考这两节之间的关系,又要认真分心前一段诗句形式的特点,同时又考虑诗句的感情取向和前后段、和全诗和谐一致,这就不是简单“说几个句子”“写一段话”所能达到的效果。一位教师教学朱自清的《春》,让学生模仿原文的结尾“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的句式写一个句子,我觉得也是异曲同工的语言活动。要用比喻,要用拟人,要注意句子的节奏,要注意思想感情的一致。真是一箭三雕。(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