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山子传》疑难详解

(2016-10-02 09:21:34)
分类: 备课札记

《方山子传》疑难详解

《方山子传》所传,不是寻常人物,而是一位“异人”;不是人物一生,而是人物半生事迹的若干断片。结构方式的舒卷自如,叙事手法的变化多端,人物刻画的别出心裁,更是独标新格。这篇372字的人物传记,采用的是小品文写法,完全不同于正史人物传记。

1.苏轼贬黄州五年期间,与陈慥有何交往?

自元丰三年至元丰七年(10801084),苏轼贬黄州五年期间,交了许多当地朋友,其中相知最深的是陈慥。苏轼自述:“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 岐亭距黄州一百七十余里,苏轼谪居黄州期间,陈慥曾七次来访,苏轼也三次前往岐亭作客。每次相聚,总是盘桓多日,诗酒相酬。

2.贬官黄州期间,苏、陈交往频频,陈慥的侠、隐人生,苏轼当有所记载。可否作简要介绍?

陈慥的侠、隐人生,记录最为详尽的还是《方山子传》。但《方山子传》系传中变调,“通篇只叙其游侠隐沦,而不及世系与生平行事”。补充此中一些情形,可以增加对陈慥其人的理解。苏轼作于黄州或稍后的诗、词、文中,多处涉及陈慥其人及其人生。“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写陈慥之潇洒风流。“孟公好饮宁论斗,醉后关门防客走”,写陈慥之待客豪爽。“长安富儿求一过,千金寿君君笑唾”,写陈慥之鄙夷富贵。“夫子胸中万斛宽,此巾何事小团团”,写陈慥之胸襟气量。“臂弓腰剑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写陈慥之武略文韬。“独秀惊凡目,遗英卧逸民。高歌对三白,迟暮慰安仁。”惊世骇俗的逸民,诗酒风流的豪士,格高韵绝的“异人”,从引诗中,可概见陈慥其人之品格。

苏轼对朋友最大的希望是陈慥出山为国效力:“西方正苦战,谁补将帅缺?披图见八阵,合散更主客。不须亲戚行,坐论教君集。”时大宋与西夏的战争烽火正燃烧西北,诗中以初唐兵家李靖教大将侯君集故事勉励陈慥,希望陈慥的武略文韬能够为国所用。终因与陈慥隐居之志趣不合,陈慥终究未曾出山。

3.陈慥隐居光、黄的主要原因,《方山子传》仅用“此岂无得而然哉”的一句反问,虚写一笔,这就留下悬念。那么,方山子之隐究竟出于何种原因?

许多教师注意到这一问题。《教学参考书》称:“陈慥始终没有进入官场,后来不知又由于什么原因,使他大彻大悟。”其实,这原因并不复杂。

陈慥之“遇”即进入官场,非不能也,实不愿也。那种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状况,在陈慥身上并不存在。苏轼所言“此岂无得而然哉”之“得”,实即道教养生之术。

4.《教学参考书》称苏轼“向往”陈慥之隐居生活,“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这些说法如何理解?

苏轼人生思想的特点是杂,表现为儒、佛、道思想贯串一生,又表现为这三种思想的经常相互否定。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有矛盾,苏轼却以“内儒外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任职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贬居时期佛老思想则占据主要地位。与苏轼一样,陈慥也是佛、道兼修的。但从根本上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始终是苏轼的主导思想。谈禅论道,养生颐年,这是黄州时期的苏轼与陈慥最大的共同点,但在入世还是避世这个根本问题上,两人的认识是不同的。

对陈慥的隐居生活,苏轼有理解和尊重,但谈不上“向往”。时苏轼虽遭贬谪,但头上还有黄州团练副使的虚衔,还是朝廷命官。而且,苏轼一直对重新任用满怀希望,事实上,神宗皇帝也多次指示任用苏轼。“(元丰七年)正月,御札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可移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皇帝手札量移苏轼,这是非同寻常的。“人材实难,不忍终弃”8字,将苏轼头脑中忠君爱国的思想极大地激发出来。苏轼平日虽然说过效法陶渊明之类的话,但那是文人戏语,不必过分当真。苏轼不是避世之人,对陈慥的隐居生活,苏轼怎么会“向往”呢?至于说“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逻辑上更是说不通。苏轼的“不遇”和陈慥的“不遇”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怎么可以作简单类比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