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与动物”类作文导写与示例

(2016-06-16 16:15:07)
分类: 高考作文

感恩自然,善待动物

——“人与动物”类作文导写与示例

唐惠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法布尔在《昆虫记》一书中说:“在地下辛辛苦苦了四年,只有一个月在阳光下欢歌,这就是蝉的寿命。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它们。黑暗的四年中,它们始终身着皱巴巴而又肮脏的外套。如今它们终于穿上美丽的衣服,在温暖的阳光下挥动着翅膀高歌,让我们为它们庆祝吧!为它们这得之不易的快乐,也让它们尽情地在阳光下庆祝它们的幸福吧!”

100年前,一个人对待一只蝉,可以如此发自内心地去同情、去理解。

请以“人与动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醒】

一、题意解读

为什么法布尔从内心里喜爱昆虫,并能穷其一生和昆虫在旷野里一起生活事实上,法布尔与虫子一起享受快乐时光他在《昆虫记》中写道它们是一个经过选择组成的成员众多的社会,只要我想法诱使它们开口,就能与它们展开交谈,使我忘记孤寂而兴致盎然。”本题参考立意:一、个生命在可敬可畏的自然面前是一样的真正热爱大自然的人,是真正愿意和弱小生命一起分享世界的人。二、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三、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

二、贴心提示

练写以“人与动物”为主题的作文,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收集、准备一些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素材,素材不需要太多,但必须是富于典型性、能在考场上随时调用的(如“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二、多读含有哲理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自然生态”类美文,阅读后可采用类比、联想等方式学写它数篇,以逐渐提高自己作文的品位和底蕴;三、对人与其他动物“唇亡齿寒”的关系要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确保作文立意积极向上。

【例文一组】

骆驼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算学,老虎翻跟斗,觉得有趣。我之看得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顺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鱼,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上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选自《雅舍小品》,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品读】

梁实秋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上世纪70年代移居美国西雅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寓主观色彩于客观描写中,可以说《骆驼》一文的一大特色。中的骆驼,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将一腔情感倾注于骆驼形象,通过对其遭遇的具体描述,抒写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比如“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等生动的描写,都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寄寓了作者海外游子思归心切却又有家难归的痛苦心情。

想象鸟鸣的幸福

曾柱

题目是偶然看到一首诗歌的结果。在城市的一角,借着这绿色的翅膀,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脆脆地传过来,只闻鸟声,不见鸟影,你可以肆意想象鸟的模样,在空旷的平原之上或茂密的树丛之间,一只,两只,一群,两群,想象鸟的周围还有几只鸟,或者干脆想象鸟怀着怎样的心情在歌唱。

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她们质朴的乡土味。鸟们是乡村的天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一粒粒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籽,唤醒牛马、唤醒村庄、唤醒道路、唤醒房屋。我知道好多人不知道应该把自己归到城市一族还是乡村一族,既渴望乡村的自然,也期盼城市的奢华,就是这样矛盾的统一体。在接近最乡村的人物或者物什时,我们会习惯地用城市的口吻说:那些乡村老大。

春天来了,仿佛空气在燃烧。记得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对白,这句话让我感动。我想到的不是春天,而是与乡村春天有关联的事物:鸟鸣。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依然回到乡村的视角上来。鸟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对于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阴丛中,国画简墨般的村庄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的具象。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这些可爱的小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杀绝。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最亲密的联盟。”

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此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因此,对于我来说,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选自《中华散文》)

【品读】

此文精选“想象鸟鸣”这样一个切入点,通过呈现恬静幽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质朴、清新、富有自然气息的生活的向往,言语间流露出对城市那种忙碌逐利生活的淡淡厌倦。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联想、想象丰富(如“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语言明快而不乏诗的质地;篇末处引用《幽梦影》中的一段话,升华文章意旨,表明人们应当学会倾听自然、融入自然,读来很有启发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