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逐题解析

(2016-05-01 16:27:18)
分类: 真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逐题解析

唐惠忠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丸之地   /狼吞虎   /兴邦

B./寡廉    /明志    /知秋

C./审时    /身无    /浑身

D./历井   /一时    /兴旺

[答案与解析]

CA项,tán/dànyè/yànnànB项,xiān/xiǎnxié/yèC项,dù/duózhǎng/chángjiě/xièD项,cēn/shēnxù/ch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答案与解析]

DA项,褒贬不当,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此处为英雄事迹。B项,前后矛盾、不合语境,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此处灾害已发生。C项,对象不当、不合语境,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D项,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此处修饰“院士的一番话”,正确。)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4分)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辗转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于水生生物体内。

                                   

[答案与解析]

1)吸碳;(2)“略施魔法”;(3)光合作用。(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属“提取关键词”题型。解题步骤:(1)读题,明确陈述对象(主要事件),或议论的中心观点。(2)划分层次——题中要求“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接着”“最终”提示我们这一过程分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核心动词便是“吸碳”“略施魔法”及“光合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是“找出”而非自行概括,是“过程”而非对象等。)

4.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5分)

1)“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

2)请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

1                      2                   

[答案与解析]

1)安徒生;《海的女儿》(2)示例:①愿上海世博会像我一样,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②愿中国小朋友像喜爱我一样喜爱上海世博会。③我来到上海世博会,仍然生活在童话之中。④上海世博会为我的故事续写新的篇章。(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回答后一小题有两个注意点:一是要紧扣身份,“以‘小美人鱼’的口吻”作答,二是要体现“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不宜直接写成“我是‘小美人鱼’,我祝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等。)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二十以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答案与解析]

B(容止:仪容举止(据《汉语大词典》)。“止”有“居住、止息”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平居语言容止”,以“平居”饰“容止”,也说明“容止”主要指举止。补充说明:D项“庶几”以“希望”释之,未尽妥帖,应为“差不多、或许可以”。)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与解析]

B(句②表现其妻贤惠、善持家,句④表现其妻贤明、懂事理,句⑥表现其妻把文章看得很重——这三句应排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答案与解析]

C(“西兵未解”“盗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贼作乱,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相继发生旱灾、蝗灾”的“相继”,“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也与文意不合。)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答案与解析]

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第(1)句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甚。第(2)句要点:使、累其心、抑(副词,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判断句。第(3)句要点: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

一年之中,他写了七八封信来,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并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都是当时举世闻名的人,家世荣耀。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她死的那个晚上,(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嫌弃),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常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很好,但(饭菜)一定做得精细而有味;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缝补得完完整整;所住的房舍虽然简陋卑劣,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平时的一言一行日常起居,都很和悦从容。我在世上不得志已很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淡静怡然从而忘掉自己的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门外、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空下来后她对某人的才能、品德好坏及时事的得失都能作出评价,都评说得有条有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天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这一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见飞蝗而感叹:‘如今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解除,天下困难重重,盗贼又在江淮地区强势出来作乱,而且天大旱、飞蝗灾害又像这样。我作为妇人,死了还能有夫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了!’她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她见识高明且懂得道理,大多像这样。哎!她一生受我贫困所累,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而且她平生尤其懂得文章是最可贵的;死后如能得到您的墓志铭,希望以此安慰她的灵魂,而且化解我的悲痛。这是我不断向您请求为她写墓志铭的原因啊。”面对此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吗?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与解析]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第(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第(2)题: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第(3)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根据三、四两句诗和“代为之思”,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从对面写”;然后可结合“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深远)将答案具体化。意思对即可。)

【赏析】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难以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一来,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作品更具朦胧之美,更有助于表现惆怅的别情。通过造境,“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可以说,诗作在艺术构思上是颇具特色的。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诗云:“       ,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战国策·秦策》)

4)奇文共欣赏,       。(陶渊明《移居》)

5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6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答案与解析]

1)泣涕涟涟(2)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行百里者(4)疑义相与析(5)剑阁峥嵘而崔嵬(6)不知天上宫阙/又恐琼楼玉宇(“行百里者,半于九十”一句难度稍大,其他都比较容易。)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答案与解析]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俯望怒江”)可得出“变换视角”,“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这属于侧面烘托。)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与解析]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作用题,但问得很明确,难度较小。文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就是因为怒江峡谷高峻险恶,这也属于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相对“战战兢兢”的“我”,是映衬;二是对于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是反衬。答题时不能遗漏要点。)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答案与解析]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的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答案与解析]

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立足于文本。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勇敢无畏。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明艰苦的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深刻意蕴”作多向发掘。)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括号内)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答案与解析]

CA项,错在“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相关原文为“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B项,将“感受”与“领略”两个概念对等,与原文“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相悖。D项,并非“感受角度”不同,而是“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本项与A项相通。)

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答案与解析]

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一般用“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组织答案。从原文看,第1段是一层意思,第23段又是一层,末段又是一层意思;注意“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等关键句。)

17.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答案与解析]

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2)作者(小林一茶)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朱光潜)所阐述的“静趣”。(理解词句含义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静趣”的含义,应依据“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作答;后一问:应具体分析俳句体现出了“静趣”——采用拟人手法来表现“无穷妙悟”。)

七、作文题(70分)

18.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与解析]

“绿色食品”是一种安心,“绿色空间”是一种纯净,“绿色作文”是一种真挚,“绿色诗歌”是一种意趣,“绿色画卷”是一种安逸,“绿色歌声”是一种天籁,“绿色观念”是一种清纯,“绿色团队”是一种融洽,“绿色宣言”是一种召唤,“绿色国家”是一种和谐,“绿色世界”是一种理想……

一杯“绿茶”足以清心,一盏“绿灯”一路畅通,一片“绿地”空气清新,一张“绿卡”令人倾心……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去拜访,“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来邀请,“绿杨阴外晓寒轻”宋祁举杯劝饮,“绿满窗前草不除”翁森正在读书,“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期盼回归,“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思忆江南。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年轻的朱自清;记春园的“红苞绿叶”抚慰着中年的林语堂;就是“爱玲姐姐”也曾身着“葱绿桃红”,品着“绿茶”,望着浅水湾“蓝绿的海水”,编织“倾城之恋”的故事……身披“绿袍”的关将军自杀了,但是“绿衣”的国安和凯尔特人各自鏖战犹酣……

凡此种种,无不具有美学价值,无不是作文创造的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