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课堂实录及评析
(2016-03-22 10:30:00)
标签:
竞教课课堂实录评析 |
分类: 课堂实录 |
“角的度量”课堂实录及评析
执教:仪陇县新政镇小学校
评析:仪陇县新政镇小学校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量角器,经历量角器的创制过程;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感悟和理解量角的用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创制、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量角器的创制过程,并从中领悟和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秋天来了,成群结队的大雁飞向南方,它们越过高山,飞过大海。看:它们排着怎样的队伍在前进?
生:人字形。
师:这里的人字形可以看作我们数学中的什么图形?
生:角
师:大雁结队飞行成角,这个角有奥秘吗,你想怎么研究?
生:我想知道这个角的大小。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度量角的大小的有关知识,再用这个知识来研究生活世界里角的奥秘。(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点评]:从动态中抽象出“角”的模型,引出问题,再抛出“用度量角的方法来研究生活世界里角的奥秘”这一极具挑战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学生迅速进入忧愤状态。
二、再现创造,探究新知
1、感悟量角的原因
大屏:比比看,下图中的角1和角2谁大些?
生:角1大。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1:眼睛观察的。生2:把角2移过去与角1重合起比,角1大些。
小结:要比较角的大小,可以凭眼观察,也可以重合起比,这都是好办法!
师:下图中的角1和角3比,谁更大些,怎样比?
生:把角3翻过来,再去与角1重合起比。
追问:真会想办法!那究竟大多少呢?
(生不语)
师:看来,要知道一个角比另一角究竟大多少,靠“比”是不行的,还需要测量出它的准确数据。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要想知道一条线段的长度,你们是怎么办的?
生:用直尺量。
师:需要什么单位?
生: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
师:要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呢?
生:用称称,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如克,千克等。
师:要想知道一个角的大小呢?
生:也需要一个工具,还需要一个计量角度的单位。
师:要计量角,数学上也设定了一个单位,叫做“度”。怎样的角是一度呢?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人们通常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每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照这样的分法,把一个半圆平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应的角也是一度。(配合课件)
师:感受一下,1度的角怎么样?
生:很小。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度角,再反复看看课件上的1度角,试着用手指比1度角。
[点评]:通过直观比较∠1、∠2、∠3的大小,揭示量角必要性。通过对测量长度和重量所需工具和单位的再现,为角的计量单位“度”和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发明”“创造”作为了奠基。再巧用课件,通过观察、想象、制作、对比等方式,帮学生建立起1度的表象。
3、体会量角器的建构过程
①从90度——45度——全刻度,完成量角器的创制
师:如果把半圆两等分,每份所对应的角是多少度?
生:90度。
师:如果在半圆的左起始边记为“0度”,依次应该是多少呢?
生:900,1800。
师:想想:它可以测量生活中多少度的角?
生:90度和180度的角。
小结:像这样,可以用来测量角的工具,我们叫它“量角器”。
师:如果将半圆四等分,每份所对应的角又是多少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45度。
生:用180除以4.
生:……
师:这样的量角器可以测量生活中多少度的角?
生:90度、45度、135度……
师:它可以用来测量左边的大小吗?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把半圆六等份、七等份,等份的更细些……
师:好办法!看看老师将半圆进行了几等分?
生:10等份。
师:同桌交流交流,究竟是多少等份?每份是多少度呢?
生:18等份,每份是10度。
师:这样的量角器是否可以测量的大小呢?(课件演示)读一读,多少度?
生:60度。
师:如果把这个角翻转过来,改变一下它的开口方向,看看又是多少度?
生1:120度。
生2:60度。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对了,我们只是把刚才的角改变了一个方向,它的大小变了么?(没有)可是,在这个量角器上,我们能直接读出60度吗?那怎么办呢?
(同桌讨论、交流)
师:为了方便测量开口朝右的角,我们专门为它再增加一圈刻度,这样就能精确测量不同方向的角的度数,由此可见,改变方向之后的角仍然是60度。
师:仔细看看内、外圈相对应的刻度,你有什么发现?
生:内外圈相对应的两个度数相加,正好是180度。
师:这样的量角器后来就逐步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量角器。(课件出示)
②具体认识量角器
师:接下来,让我们具体认识一下手中的量角器,你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0页,同桌之间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课堂练习:抢答:直接读出下面角的度数。
[点评]:学生的最大困惑点是量角器的来历和认识,很多学生弄不明白:为什么需要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为什么需要0刻度线?为什么需要内、外圈刻度?针对困惑点,执教者从90度——45度——全刻度,完成量角器的创制,再看书认识量角器,用抢答巩固认识,设计新颖,突破了教学难点,虽用时17分钟,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4、尝试量角归纳量角的方法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让我们来尝试量角,好吗?请同学们打开练习纸,试着量一量角1、角2、角3的度数?并以组为单位,说说你是怎么量出来的?
(学生独立量,小组交流讨论,展台汇报展示)
小结:老师把量角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一起读一读吧!(点对点,线对边,读数看另边,内外要分辨)
三、练习量角,感悟价值
1、量开课时大雁所成的角
指名一生量白板上大雁南飞排成人字形的夹角,并说说测量的方法。(约45度)
小结:大雁南飞排成人字形的夹角,经科学家反复测量,发现始终在45度至54度之间,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探讨。
2、探究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估一估,量一量,下面两个角谁更大些?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直接读出下面角的度数。
4、你能猜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5、课件出示:“玩一玩”
师:孩子们,你们玩过滑滑梯吗?感觉怎么样?你们有注意过吗?在下面三种设计的滑梯中,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对,滑梯与地面的夹角在45度左右的滑梯滑起来最舒服。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角的影子,需要我们用量角的办法去研究它。同学们,课后试试吧!看你还能发现哪些奥秘。
四、课堂小结。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节课你的收获吧!
评析:
《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的一部分,也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该课的执教者,抓住了学生的困惑,创新了教学设计,将单调、乏味的技能教学,变成生动而富有思考的动感课堂,既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还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一、激情引入,激活学生的认知需求。
老师首先从大雁南飞的动态中抽象出“角”的模型,勾起学生量角的冲动。再通过比较∠1、∠2、∠3的大小,打破学生建立的认识平衡,引发学生新的认识矛盾,激活学生测量角的强烈愿望。可以说,整节课学生都处在解决问题、产生新困惑,再解新问题、再生新困惑的状态中,思维被高度激活。
二、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经历量角器的再创造。
此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的方法---进行量角的练习”。而本课的执教者却打破了以直观认识为切入点的常规思路,选择从学生的认知矛盾入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如简易量角器形成后,出示上图的角3,让学生发现它并不能度量角3 的大小,引发认知冲突。有了前面将半圆二等份、4等份的经验,学生自然想到将圆8等份、10等份、18等份,也就是分的“再细些”的方法解决矛盾。随后,通过改变角3的开口方向,诱发学生读数犯错,进而感悟需再标一圈刻度的必要,让学生顺利完成对量角器的再创造。同时,在建构的过程中学生自主习得了量角的方法,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了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性的数学。
3、在应用中感知数学,体验知识的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本节课选择了大自然中“大雁南飞排队”以及帮助“小猴选择滑梯”的有趣情境,让学生感知量角的实质意义和知识的现实价值,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度开发,让学生利用今天学到的量角的技能,课后,去测量生活中的其它角,研究这些角的奥秘,领悟自然界的神奇,如大雁南飞的人字夹角为什么始终在45度至54度之间?在操坝掷垒球,选择什么角度最好等。
(此文发表于《仪陇教研论坛》2015年9•12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