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结题报告
(2018-06-21 10:51:01)
一、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
的行为。”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使孩子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乐趣,使音乐真正做到来源自然,回归自然,成为一种能听见、看见,能感受到的音乐,想方设法地提供元素性的东西,使孩子从创编节奏到创编旋律、歌词,直到表演自己的作品,这对所有的老师和同学来说都一直在找寻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和助手古尼尔特几特罗合作完成的,在欧洲已经相当成功的运用在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中了,但在中国奥尔夫音乐教材,备受广大音乐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同时也向我们多年来的传统音乐教学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二、研究背景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就想如何尽自己所学习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孩子乐于学音乐,感受到音乐课的多彩,激起探索的欲望,享受成功的喜悦。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也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当今的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许多学生对音乐中的节奏只是一种数字、数学式的机械反应,感受不到节奏的流动感,更无法感受和体现音乐的美感。为此,我们想通过有节奏地说、拍手、行走、想想做做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音值、节奏型、节拍、速度、力度等节奏要素,在:节奏教学中强调音乐与身体运动相结合,以动为主,运用“感知一运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使学生通过节奏运动学习获得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节奏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奥尔夫节奏教学的音乐理念,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节奏感的培养、表现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开发,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对节奏活动的主体参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三、研究概况
概念界定: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是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
唱、奏、动、听综合教学的音乐教育,同时它也是“为孩子们的音乐”,是创造性的儿童音乐教育,它是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情感,是培养儿童音乐感觉和情感的金钥匙。
节奏教学: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内容之一,节奏教学不仅能帮力儿童
初步感知音乐,初步掌握音乐要素中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儿童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儿童基本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责任感。
四、研究过程
(一) 现状调查及分析
我们在小学二三年级进行奥尔夫节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在
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节奏能力,作了良好的尝试。
(1) 调查目的: 通过节奏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受、和想
象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2) 调查对象: 陕西师范大学金泰假日花城小学二、三年级学生,共计670 人。
(3)
调查内容:
(4)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呈现出来的主要现状有:
好的方面:二三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音乐学习中
能初步对音乐节奏表现和感知。
(5)对策与方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了以下方法:
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节奏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在新知的探究和应
用上,创造可操作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节奏音乐的学习,
自主探究,培养实践能力。
2)
(二)
研究策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l、创设节奏情境内容
(1)内化——重组教材。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一些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教学秩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外化——学科融合。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通过课程内容及方法拓宽节奏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感受节奏音乐能力,以及提高演唱演奏能力丰富相关文化的内容。
(3)让节奏贴近现实。一是用生活语言描述音乐形象。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诱导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所表现的生活形象的感受,在此过程中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以详尽描述,启发诱导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二是借生活游戏走近音乐形象。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丰富的想象进行音乐节奏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课堂节奏空间
3、在节奏中表现音乐
新课改力图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亲历生活过程中感知音乐。生活化节奏伴随着学生的生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中亲身感受节奏,在此过程中发展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
研究原则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审美的原则
2、游戏的原则
3、启发的原则
4、创造的原则
(三)
1、音乐教学中,节奏感是一切音乐运动感觉的基础。
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的,而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存
在,任何旋律如果丧失了节奏就会面目全非。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都曾说音乐中节奏第一、强调在音乐教学中必须从节奏入手。
X
整堂课通过“听”“唱”、“动”、“奏”、“演”相结合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尝试构建以“奥尔夫的原本性理念”的课堂模式,完成音乐教学。
2、音乐教学中,节奏律动有利于强化学生聆听音乐的自觉性。
手,以语言、动作、舞蹈、游戏等方式训练音乐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理解、表现音乐。心理学上记载,在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未必可以找到比节律学(体态律动)
此方法,学生能够准确地用口头和手势区分,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
3、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
(1)模拟节奏
模拟节奏是指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一大特点就是爱想象、爱表现,所以在音乐课的活动环节,这方法被广泛的运用。学生进入模拟教师给的节奏,联系已积累的经
验,展开学习。比如,在二年级《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模拟节奏,即为“发请束”游戏。听着音乐拍击节奏,传递节奏卡,当音乐停下,请柬在一位小朋友手中,请他上来拍读这份节奏,从而把本节课的节奏难点通过游戏轻松地完成。当全体学生成功的会拍会唱后,本课的难点也迎刃而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2)语言节奏
(3)创造节奏
比如,在三年级《顽皮的杜鹃》一课中,学生很好的学会演唱歌曲后,设计了-
(四)
1、制订了《奥尔夫节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实
施方案。
2、开展了课题组的主题问卷调查统计活动。
3、举行了研讨课、组内交流等促进课题研究工作。
4、针对奥尔夫节奏教学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五)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重要性。因为在节奏教学中强调音乐与身体运动相结合,以动为主,运用“感知一运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使学生通过节奏运动学习获得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节奏能力。目前学生的节奏能力还不够强,所以非常需要教师精心创造各种有效的节奏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同时奥尔夫节奏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六)
有思考。由于我们的研究水平还有限,在小课题实践过程中,节奏感还是有待提高。教育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艺术,为此,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精神,不断加强反思,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参考文献
《音乐教学法》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