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师致敬:希区柯克《迷魂记》

标签: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美国 |

今天是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逝世40周年的日子,希望大家借由羽蒙的文字来认识一下这个导演,以向大师致敬。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一位非比寻常的天才。他在恐怖片和悬念片这两个领域里都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对于电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世界公认的恐怖大师,他创造了“惊悚文艺片”这一电影类型。他把惊悚、悬疑等元素融进纯粹的恐怖之中,再通过剪辑、音画配合等手段把恐怖片提升到了艺术电影的高度。作为悬念片大师,他一生都致力于悬念电影的创作,并在这个类型片领域里开辟出广阔的通途。作为心理悬疑电影的奠基人,他突破好莱坞制片制度的束缚,创造并完善了制造悬念的艺术。

作为一个这么高价值的导演,他的作品当然是非常值得去欣赏的。今天就借由这个机会来解析一下恐怖大师的电影《迷魂记》,一部充满着希区柯克风格的爱情悬疑片。当然,评价这部电影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

在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场警匪追逐戏,这并不是整部影片的核心,影片还是以悬疑加爱情为核心的。曾经的警探斯考蒂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幸拖累同事从高处坠下而死,至此之后,斯考蒂便患上了恐高症,再也当不了警察。没有经济压力的他转而去当了侦探,并在一次与老友的相聚下,接下了一个颇有鬼神之说的Case,照顾老友有点精神恍惚的妻子玛伦,并且找出玛伦精神恍惚的原因。悬疑片带点爱情的因素,肯定很好玩。希区柯克就是这样安排的。后面的剧情就不透露太多了,希望各位悬疑电影迷可以自行去观看。

其实我的观影量还算是高的,因此练就了一身总能猜中剧情的本领。面对希区柯克,我的这身本领马上就失效了。在这部《迷魂记》里,我一直到1小时26分的时候才能猜到后面的剧情,也算是破了我的记录了。要知道,我看很多破案题材的片子,电影还没放一会儿,我大概就能猜到真凶是谁,十足福尔摩斯附身。影片在悬疑这一块是下足了功夫,一环套一环,差点让我都以为这是部鬼片。

为了展示影片的悬疑特效,制作者加了很多元素,很值得仔细观察,去学习。影片在美国旧金山取景。为了制作男主角在钟楼上晕眩的效果,经过多次的实验后,希区柯克想到运用矮盘车将摄影机从楼梯处移开的方法(利用物理学的原理移动摄影机),同时再以演员为焦距,调整远、近镜头,从而制造出迷失方向的眩晕感。

为了让玛伦的服装给人怪诞不安的感觉,服装设计师伊迪丝.海得和导演希区柯克选择灰色作为玛伦服装的标志性颜色。为了产生同样的效果,伊迪丝.海得和希区柯克又为女主角设计了黑色的披巾和白色的外套。
片名叫“迷魂记”,表面上是说女主玛伦精神恍惚的原因,是因为受祖先的影响,被控制了。实际上还有一个“迷魂”因素,那就是斯考蒂对玛伦神秘的迷恋,从一场场偷窥的戏码里就可以看出,斯考蒂表面上是为了执行任务,实际上是因为心里有点怪癖,那就是偷窥的欲望。后面再次看到与玛伦长得一模一样的朱迪,即使朱迪跟玛伦长得一模一样,他也偏执的把朱迪改成玛伦的样子,首先是服装,然后是发色,妆容,最后是发型。当朱迪从洗手间出来的那一刻,灯光效果里展示出是有一层模糊的雾遮盖住了朱迪,貌似朱迪就是死而复生的玛伦。这一刻,完全展露了斯考蒂的“恋尸癖”。影片最后,真相大白,斯考蒂表面上不能接受自己只是一颗棋子,实际上他最不能接受的是他爱上了一个臆想的人物。

希区柯克确实是鬼才,表面上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悬疑故事,实际上是想给我们讲人心里的病态,即使是在一个西装革履,吃喝不愁的绅士身上,都带有那种病态。

影片的女主角金.诺瓦克在拍摄落水戏时,希区柯克发现金.诺瓦克一次又一次地跳进水里很好玩。实际上这个镜头已经达到希区柯克的标准,但他为了寻开心坚持让金.诺瓦克拍了很多次。这个导演确实有点任性,相信这个女主角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了。
最后再总结下这部影片。《迷魂记》不仅故事简单,而且整部电影只有两个主角,人物间的线索也十分清晰。然而,该片在貌似简单的形势下却掩藏了复杂的内核。《迷魂记》完全是一个开放的文本,不同的观众会从影片中得到不同的结论,而相同的观众也会随着不同次数的观影而得到不同的看法。影片的开放性使得这部电影可以在多个层面被戏仿和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