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1部编本高中历史教材史料的挖掘与拓宽

(2019-12-22 11:24:52)
标签:

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史料教学

史学阅读

分类: 研究论文

01部编本高中历史教材史料的挖掘与拓宽

何成刚  张克州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29;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历史教学》2019年第11期

【关键词】 部编本,高中历史教材,史料,挖掘,拓宽

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史料实证”素养的影响,已出版的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与以前各版本高中历史教材相比,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史料的篇幅容量和学习难度都有了明显增加。无疑,基于史料的问题设计对教学提出了挑战。一方面,从引导学生达到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的要求的角度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解读教材史料的涵义,分析解决基于史料的探究问题。另一方面,如果要考虑引导学生达到学业质量标准水平4的要求,教学中则要避免停留在就题解题的水平上,毕竟,教材史料往往是从历史文献中节选而来,教师还应该根据教材主题、围绕历史文献、基于史学阅读,对教材史料做适当地挖掘与拓宽,指导学生对教材主题进行深度学习。

下面,我们以部编本高中历史教材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课后的问题探究中的史料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一、一段教材史料的挖掘

从该课设置的“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三个子目不难发现,本课的主题是秦从统一走向灭亡。囿于教材正文篇幅的限制,编者在课后的问题探究部分提供了如下的一段史料,要求学生据此分析探讨秦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材料:(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一《强国篇第十六》

注释:
汙同“污”;楛,粗劣。挑同“佻”,轻佻的意思。倜然,远离的样子。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起到的历史作用。

荀子是战国后期最后的儒家,但他与孔子、孟子不同,批判地继承了诸子各家思想,尤其是法家思想,打破了“儒家不入秦”的传统。在孔子、孟子看来,可能秦国文化落后,不值得一去,这是他们认识上的偏见。荀子处于战国后期剧变的时代,在仔细比较各国后,他看到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具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可能和条件,因此,大约在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四十二年)他来到秦国,从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到秦昭王已是四世。教材中选用的史料是荀子与当时秦国丞相应侯范雎一段对话。

教材中基于史料的问题设计大致处于学业质量水平1-3要求:“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41页)以及水平2-3的要求:“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见41页)对于教材设计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不难发现,秦国官吏忠君爱国,这有利于维护君主权威,这是秦崛起的政治基础;秦国官吏奉公守法,敬业,这有利于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秦国朝廷行政效率高,不拖拉。士大夫们各司其职,互相不结党营私。简而言之,良好的吏治有利于秦的崛起和统一。该史料非常典型,对于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秦的统一有重要帮助,较好地指向本课主题的前半部分——秦的统一。

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生应该达到的学业合格要求。鉴于一部分学生要选修历史参加高考,而高考的要求则是学业质量水平4,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于此,围绕该史料,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学生:秦统一后的吏治如何?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君道的败坏使各级官吏上行下效,享乐腐败之风在各级官吏层层蔓延开来,再加上秦朝继续奉行的薄俸厚罚的管理政策的影响,吏治迅速败坏。吏治败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加重了官民之间的对立;部分官吏如刘邦等在对秦朝失去信心之后,甚至转而成为反抗秦朝残暴统治的领导者。由此可见,吏治迅速败坏也是导致秦灭亡的一个原因,这样就指向了本课主题的后半部分——秦的灭亡,这是不同于教材常规的一种解释,体现了学业质量水平3-4的要求:“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见43页)

经过这样的史料挖掘,学生对秦统一前后吏治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但是我们还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要进一步思考:荀子去秦国的真实意图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赞赏秦国良好的吏治吗?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教材提供的史料还不够,这需要我们在史学阅读的基础上,适度拓宽相关的史料。




何成刚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

历史教师理解新课标的必备读物:“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

http://www.sohu.com/a/238209740_392410
http://www.sohu.com/a/254375722_392410



何成刚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荐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第二辑《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https://www.sohu.com/a/131588644_56758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