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例谈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积极变化
(2019-12-22 11:14:01)
标签:
核心素养历史教学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史料教学史学阅读 |
分类: 研究论文 |
03细微处见真章
——例谈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积极变化
2019-12-18
何成刚 李志先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积极变化三:
历史用语更加严谨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有这样一段叙述:
日本看到袁世凯大权在握,1914年8月,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经过谈判,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仔细体会的话,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袁世凯签订的不是传统认识的“二十一条”,而是“中日民四条约”。二是袁世凯是被迫签订而非主动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可以说,“被迫”一词用得很严谨。
其实,袁世凯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是非常排斥的,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袁世凯为了称帝主动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鉴于国力弱小的不利因素,袁世凯采取了一些有效策略,和日本斡旋,例如拖延谈判;故意将“二十一条”透露给媒体,引发舆论强烈关注并对日本野心构成压力;故意将“二十一条”透露给美国、英国、俄国,从而给日本施加国际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的野心。毕竟胳膊扭不过大腿,日本很快进行战争恫吓,摆出大战一场的姿态,并派军舰在渤海一带游弋,增加山东、辽宁驻军兵力。一时中日战云密布,时局紧张。最终袁世凯被迫接受了“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即“中日民四条约”。与“二十一条”原案比较,中国损失已有所减小。可见,教材用“被迫”一词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我们要在与以往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比较中发现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积极变化,通过深入的史学阅读,明白为何会有这些变化。吃透教材将有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何成刚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李志先系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教师)
作者:何成刚 李志先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18日第9版
版名:课程周刊
何成刚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
历史教师理解新课标的必备读物:“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
http://www.sohu.com/a/238209740_392410
http://www.sohu.com/a/254375722_392410
何成刚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荐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第二辑《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https://www.sohu.com/a/131588644_56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