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1259-《人间草木》书评:生活就是五味杂陈
(2018-02-14 10:10:10)
读到的汪曾祺的这一本《人间草木》,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汪曾祺逝世20周年纪念版”,制作得非常精致,弥足珍贵。但更让人着迷的是其中的一篇篇读来读去始终“只如初见”的小文。斯人已去20年有余,却依然“余音缭绕”,岂止“三日不绝于耳”!好的文章从来都会具有如此的魅力——难怪张兆和曾谓之:“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评价恰当与否,或许见仁见智。但道听途说,从来不如亲临其境。好与不好,好在哪里,需要通过一篇篇具体的文字去品味。如此观点,大约汪曾祺老先生亦是会欣然同意的。
当代文学史中已经给出结论——汪曾祺是当代文坛巨匠。其实,“巨匠”之说,那是文学史的认为,或许在汪曾祺本人看来,这一点不会成为负担,亦不是他的追求。他曾有言曰:“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佳兴,伸纸画芳春。草花随日见,鱼鸟略似真。唯求俗可耐,宁计故为新。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似乎颇为平淡的一首小诗,却写出了一个文学老人的真性情。他是真的不很在乎这些名与利,而只在意是否尽兴——如魏晋风流人物,做一名文学家中的美食家或者美食家中的生活家就足够了。只要拥有自在的生活,即使一生历尽沧桑又如何呢?!只要每一天都能够过得不慌不忙,即使生活淡淡如水亦是无妨!只有真正爱自己、爱生活之人,才能有如此的胸襟。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一篇《贺新郎》中曾有如是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他想说的是,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一切足矣。当然,辛弃疾一生志在抗金,却终因种种原因郁郁不得志;不得已而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罢了。汪曾祺的人生,虽然经历也很多,几乎涵盖了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几个阶段,他却不必觉得有什么郁郁不得志,只管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品味生活,能够“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就比什么都好。除此以外,其他都是浮云,“挥手自兹去”而已。
事实上,能够如汪老一般,“养养花,种种草,赏赏月,逗逗猫”,然后“发现生活之美”,这一定困难之极。比如,他会懂得,“山丹丹过一年多开一朵花”,又有哪个别的人知道呢?至少没有读到他的《山丹丹》这一篇之前,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所以,汪老在小文的最后特意点出了一句“唱歌的歌星就更不会知道了”,其中颇有深意。他写的是“山丹丹”这一种普通的草木,却想说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平和、留心、不慌忙,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呢?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种紧张而又紧张的生活节奏下,确实非常有必要停下来,静一静心,去审视一下自己的匆匆忙忙,自我评价一下,看看是否值得!
《人间草木》中的每一篇,大抵如此——不过只是寻常生活中常见的一朵花、一株草,在汪曾祺这儿却能够写出一种别致的味道:熟悉却又新奇。他写两个老人边走路边捡枸杞,说他们“其实只是玩”,只是“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然后郑重其事地告诉其他的人说:“得学会这样的生活”。现在的很多人,做一件小事、结识一个新朋友,都不免要多算计算计,看看有什么好处!其实,本来是可以简单一些的。生活本来已经足够让人绷紧了心中的弦了,如果不满足,还要再紧一些的话,万一有一天过了那个最合适的度,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这样的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懂,不过只是大家抱着侥幸的态度罢了,想当然地认为那个最倒霉的人又怎么会一定是自己呢?!
无论写草木虫鱼鸟兽,还是写四季,还是写往事,汪曾祺一以贯之的,就是他的那一种“淡泊明志”般的生活准则。他并没有这样说,却只是在这样做。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的一个度,完全在于他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微小、自己的平常,而且还愿意“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这样的人生态度,多数人无疑是做不到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