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14.3

【注释】
危: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危坐。
孙:通“逊”。谦逊谨慎。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要正言正行;国家政治混乱,行为要端正,言语要谦逊谨慎。”
【学而思】
政治混乱,不能同流合污,但言语要谨慎,“言逊”并非懦弱的表现,逞一时之勇不能解决问题,君子要具备大智大勇,留得有用之身,化无道为有道。
参读: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长篇》5.2)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篇》5.21)
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篇》8.13)
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篇》15.7)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微子篇》18.2)
【知识扩展】
杨树达《论语疏证》引《荀子·臣道篇》曰: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挢[jio]拂。迫胁于乱时,穷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善,违其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诗曰:“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此之谓也。
【译文】侍奉圣明君主的,有听从而不用劝谏苦诤;侍奉一般君主的,有劝谏苦诤而没有奉承阿谀;侍奉暴君的,有弥补缺陷而没有强行纠正。被逼迫、受挟制地生活在混乱的时代,走投无路地住在暴君统治的国家,而又没有办法避开这种处境,那就推崇他的美德,宣扬他的善行,不提他的罪恶,隐瞒他的失败,谈论他的长处,不说他的短处,把这些作为既成的习俗。《诗》云:“国家有了重大变动,不可把它告诉别人,以免危害自身。”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武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道州刺史李行褒兄弟为酷吏所陷,当族,秋官郎中徐有功固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奏有功出反囚,当斩,太后虽不许,亦免有功官;然太后雅重有功,久之,复起为侍御史。有功伏地流涕固辞曰:“臣闻鹿走山林而命悬庖厨,势使之然也。陛下以臣为法官,臣不敢枉陛下法,必死是官矣。”太后固授之,远近闻者相贺。
【译文】道州刺史李行褒兄弟被酷吏诬陷,罪当灭族,秋官郎中徐有功坚持争辩也不能平反。秋官侍郎周兴控告徐有功故意为谋反囚犯开脱,应当斩首,太后虽然没有批准,但也免去他的官职;但太后很器重徐有功,以后又起用他为侍御史。徐有功跪伏在地上流着泪坚决推辞说:“我听说鹿奔跑在山林中而命系于厨师手里,这是形势所造成的。陛下任用我为执法的官员,我不敢歪曲陛下的法律,必定死在这法官任上了。”太后坚持要他任侍御史,远近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相互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