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路篇》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2023-10-12 14:03:58)
标签:

国学

教育

孔子

论语

文化

分类: 论语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路篇》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注释】

苟:如果,假使。

期月:亦作“朞月”,“朞”指时间周而复始,朞月是一整年,一年中的此月份到下一年的此月份。(朞日=朞月=朞年。朞日是三百六十五日;朞月是十二个月;朞年是一年)。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的方法)治理国家,一年就会有起色,三年就会见成效。”

【学而思】

“苟有用我者”指用孔子的治国理念治理国家,承上章“庶之、富之、教之”,并接下两个章节,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13.11);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3.12 )国家实行仁政,吸引百姓投奔,发展人口,解决温饱问题,这些只要为政者肯做,是相对容易的,故“三年有成”。国家想要得到持续发展,实现民富国强,首要条件是当政者有德有才,每一代执政者都能坚持实行仁政,所以需要“善人为邦百年”才有希望达到“世而后仁”。

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时间,精神文明的发展更需要时间,所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指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努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才有希望实现共产主义。 “为邦百年”、“世而后仁”,指的都是为政者不能急于求成,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国家才能真正实现文明富强,民族兴盛。

参读: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篇》13.17)

【知识扩展】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贞观七年,太宗与秘书监魏徵从容论自古理政得失,因曰:“当今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理。”徵曰:“不然。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理,思理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太宗曰:“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大乱之后,将求致理,宁可造次而望乎?”徵曰:“此据常人,不在圣哲。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太宗以为然。封德彝等对曰:“三代以后,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化而不能,岂能理而不欲?若信魏徵所说,恐败乱国家。”徵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理。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理。桀为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既致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

太宗每力行不倦,数年间,海内康宁,突阙破灭,因谓群臣曰:“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徵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突厥自古以来常为中国勍敌,今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徵之力也。”顾谓徵曰:“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

【译文】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太宗与秘书监魏徵从容谈论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得失,因此说:“如今大乱之后,短时期内国家不可能达到太平的境地。”魏徵说:“不是这样的。大凡人在危难困苦的时候就会担优死亡,担忧死亡就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下太平就容易进行教化。大乱之后容易实行教化,正像饥饿的人对饮食容易满足一样。”太宗说:“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需要百年之久,才能铲除暴政,废除杀戮。大乱之后想要达到太平盛世,怎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呢?”魏徵说:“这是指一般人来说的,不包括圣贤。如果是圣明的君主施行教化,上下同心,人们就会像回声那样迅速响应,事情不求快也会很快推行下去,一年就能见成效,看来并非难事,要是说三年成功,还可以说是太晚了。”太宗认为魏徵说得对。封德彝等人反驳道:“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一天比一天浮薄诈伪,所以秦朝专用刑法治国,汉朝兼用霸道来治理国家,都想达到教化百姓而未能实现。他们难道是可以教化而不想去做吗?如果相信了魏徴所说的话,恐怕国家会发生败乱。”魏徴説:“五帝、三王治国,并没有更换国人就把他们教化好了。施行帝道就成其为帝,施行王道就成其为王,关键在于当时的帝王是如何施行治理和教化的。查看一下典籍的记载就可以知道。从前黄帝与蚩尤作战七十多次,当时可以说是乱得很厉害,但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很快实现了天下太平。九黎作乱,颛顼出兵讨伐,平定之后,仍不失其为治世平安。夏桀昏庸淫虐,商汤将他放逐,商在汤统治的时候就实现了天下太平。商纣王残暴无道,周武王起兵讨伐,到了武王的儿子成王的时代也实现了太平盛世。如果说人心逐渐变得狡诈难测,达不到淳朴,那么到了今天,人应该全都变得和鬼魅一样,那还能施行教化吗?”封德彝等人无言以对,可是他们还认为魏徵的话不可相信。

太宗坚持推行教化,不知疲倦。几年之间,海内安定,突厥也被打败。因此太宗对群臣说:“贞观初年,人们颇有异议,认为当今必不能实行帝道、王道,只有魏徵劝我推行。我听从了他的话,没过几年时间,就使中原安定,边远的外族也来臣服。突厥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劲敌,如今他们的首领成了我宫中佩刀侍卫,部众也都穿戴起中原的衣帽。使我取得这样的成就,都是魏徵的功劳。”太宗又回过头来对魏徵说:“玉石虽然有美好的本质,但藏在石头里面,如果没有好的工匠去雕琢研磨,那就和瓦块碎石没有什么区别。如果遇上好的工匠,就可以成为流传万代的珍宝。我虽然没有美玉那样的质地,供你雕琢研磨,多亏你用仁义来约束我,用道德来光大我,使我的功业达到今天这个地步,你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技艺超群的能工巧匠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