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
达:通达,显达。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颜渊篇》12.20)
专对:独立应对,自行处理。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篇》13.20)
亦:也,又。如:亦真亦假
奚:文言疑问词。何,哪里,什么,为什么:水~自至(水从哪里来的)?
以:动词,用。以一当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为: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感叹。
【译文】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让他去处理政务,做不到政务通达;让他出使他国进行外交,做不到独自应对;学这么多,又有何用?”
【学而思】
古人云:“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诗经》在春秋时期多用来培养人的品性,精通《诗经》的人品德自然高尚,定能做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只是熟读《诗经》,入口不入心的人,不能通过学习《诗经》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天天诵读《诗经》也没什么作用。
儒家提倡“学以致用”,学习过程中只是知道死记硬背,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就会成为一个百无一用的书呆子。《礼记·学记》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是告诫学生学习的时候不要死记硬背,二是告诫教者不能用记问之学教育下一代。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多是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记忆不等于智慧,分数不等于能力。
张居正《四书直解》:“盖穷经必先明理,明理方能适用,若不能明理,不过记问口耳之学而已,何足贵哉!”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y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读: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篇》2.2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8.8 )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所言非有益之言。《季氏篇》16.13)
【知识扩展】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译文】诸侯之间相互聘问的礼仪,大夫只接受出访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具体指令的约束,出了国境,只要能够安定社稷,有利国家的事,就可以自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