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篇》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士:指读书人,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闻达:有名望;显达。闻达的人有声望,有地位,被人尊敬,被大家认可。
闻和达都指一个人有名望、有地位,区别是“闻人”有名气和地位,但不一定通达事理。“达人”是先做到通达事理,名望和地位随之而来。“闻”是名声超过实际能力,“达”是名望与能力相符。
质直而好义:品质正直,好行仁义。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篇》12.10)
察言而观色:本意是尊重别人,先人后己。不急躁,不唐突的意思。
孔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篇》16.6 )
王曰:“呜呼,大师,朕维民务官,论用有征,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可得闻乎?”(《逸周书·卷七·官人解》,详见《为政篇》2.10知识扩展)
虑以下人:虑,是思想。下,谦居于别人之下,以示对人尊敬。
“质直而好义”是内在品质;“察言而观色”是外在行为;“虑以下人”是从思想上,内心中做到谦恭好礼,礼贤下士,而不是表面装装样子。
色取仁而行违:表面上装作仁义,行动上违背仁义。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居之不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做才算称作达?”孔子说:“你所认为的达是什么样子的?”子张回答说:“在诸侯国有名望和地位,在卿大夫家也有名望和地位。”孔子说:“这只是有声望和地位,而不是贤明通达。贤明通达的人,品质正直,好行仁义;能察言观色,做到先人后己;言行上谦恭好礼,礼贤下士。做到这样,在诸侯国和卿大夫家才是真正的贤明通达。而好名望的人,表面上看着仁义,行动上却违背仁义,自己也认为自己很仁义。这样的人,在诸侯国和卿大夫家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而已。”
【学而思】
“闻”是先有名气,但不一定有能力,或者是有名气和能力,但不一定有修养。“达”是自身有能力、有修养,名气随之而来。今日之流量明星是“闻”,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达”;医术高超的医生是“闻”,救死扶伤的医生是“达”;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是“闻”,言传身教的教师是“达”。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有名望、有本领的人很多,能教你做人的道理并且用自身言行影响你一生的老师很少。
【知识扩展】
《孟子•离娄下》徐子曰:“仲尼亟[qì]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译文】徐子问:“孔子多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孔子称赞水德什么呢?”
孟子说:“有本源的水滚滚向前,不分昼夜,填满了低洼的沟沟坎坎又继续前进,一直流向四海。有本源的都是如此,孔子看中的就是这个特点。如果没有本源,七、八月间雨水滂沱,盈满了沟渠,但它们干涸也是很快的。所以徒有虚名,名过其实,君子认为是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