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伯篇》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2023-04-14 09:16:28)
标签:

国学

教育

孔子

论语

文化

分类: 论语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泰伯篇》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注释】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有若无,实若虚:不自满,虚怀若谷。

犯而不校:同较,计较。被冒犯而不计较。

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译文】

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渊博却向知识浅薄的人请教;越有学问却越觉得自己无知,充实却不自满,被人冒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曾经是这样修行的。

【知识扩展】

《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译文】为人虚怀若谷,敦厚质朴得好像未经雕琢,心胸旷达好像深山幽谷。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

清朝康熙年间大臣汤斌曾说:遇横逆之来而不怒,遭变故之起而不惊,当非常之谤而不辩,可以任大事矣!

【译文】遇飞来横祸而不愤怒,遭遇突然变故而不吃惊,遇到极度的诽谤不去争辩,这样的人可担得起重任了。

 

《资治通鉴·唐纪九·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乙酉,上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具释其义以对,且曰:“非独匹夫如是,帝王亦然。帝王内蕴神明,外当玄默,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下情不通,取亡之道也。”上深善其言。

【译文】乙酉(十九日),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如何解释?”孔颖达完满地解释其本义,且说:“非独一般人如此,帝王也当如此。帝王内心蕴含如神之明,但外表却当沉静无为,所以《易经》说‘以外愚内慧来修养贞正之德,治理民众,不以苛察为明’假如身居至高无上的地位,炫耀自己的聪明,依恃才气盛气凌人,掩饰错误,拒绝纳谏,那么就造成下情无法上达,这是自取灭亡之道。”太宗十分赞许他的话。

注:明夷,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象辞》说:本卦内卦为离,离为日,外卦为坤,坤为地。太阳没入地中,是明夷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治民理政,不以苛察为明,而是外愚内慧,容物亲众。

 

《资治通鉴·后汉纪四·后汉隐帝乾三年(公元950年)》:初,作坊使贾延徽有宠于帝,与魏仁浦为邻,欲并仁浦所居以自广,屡谮仁浦于帝,几至不测。至是,有擒延徽以授仁浦者,仁浦谢曰:“因乱而报怨,吾所不为也!”郭威闻之,待仁浦益厚。

【译文】当初,作坊使贾延徽受到隐帝宠信,与魏仁浦是邻居,想吞并魏仁浦所住房屋来扩大自己宅第,屡次向隐帝说魏仁浦的坏话,几乎酿成杀身之祸。到这个时候,有抓获贾延徽交给魏仁浦的,魏仁浦委婉地说:“乘乱而报私怨,我不能这样做!”郭威听说此事,对待魏仁浦越发优厚。(犯而不校)

 

《资治通鉴·后周纪二·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初,解州刺史浚仪郭元昭与榷盐使李温玉有隙,温玉婿魏仁浦为枢密主事,元昭疑仁浦庇之;会李守贞反,温玉有子在河中,元昭收系温玉,奏言其叛,事连仁浦。帝时为枢密使,知其诬,释不问。至是,仁浦为枢密承旨,元昭代归,甚惧,过洛阳,以告仁浦弟仁涤,仁涤曰:“吾兄平生不与人为怨,况肯以私害公乎!”既至,丁亥,仁浦白帝,以元昭为庆州刺史。

【译文】当初,解州刺史浚仪人郭元昭与榷盐使李温玉有矛盾,李温玉女婿魏仁浦为枢密主事,郭元昭怀疑魏仁浦庇护岳丈;正好遇上河中李守贞造反,李温玉有个儿子在河中,郭元昭拘捕关押李温玉,上奏报告他叛变,事情牵连到魏仁浦。后周太祖郭威当时任枢密使,知道这是诬告,便放在一边不加追问。到这时,魏仁浦任枢密承旨,郭元昭调职归京,很害怕,路过洛阳,来告诉魏仁浦的弟弟魏仁涤,魏仁涤说:“我哥哥平素不与人结怨记仇,怎么肯因私人恩怨来害您呢!”郭元昭已到京,丁亥(八日),魏仁浦报告后周太祖,任命郭元昭为庆州刺史。(《公冶长篇》5.2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