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释】
闻:一是听闻,欣赏。二是接受,学习。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韶》:指《韶》乐,是歌颂尧让位于舜的一支颂歌。《八佾篇》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三月不知肉味:比喻学习或工作专心致志。《述而篇》7.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不图:不料,没想到。
至于斯:成语“一至于斯”,意思是竟到如此地步。
乐[yuè]:指《韶》乐。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潜心学习《韶》乐,沉浸其中),很长时间品尝不出肉味。孔子说:“想不到《韶》乐之美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学而思】
《韶》乐是歌颂舜的乐舞,礼乐具备,尽善尽美。舜能够效法天地,做到无为而治,用中庸来实施德政,因此《韶》乐代表的是仁义大道。
【知识扩展】
《史记·孔子世家》:“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与齐国的乐官谈论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
访弘问乐: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孔子前往洛邑造访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孔子说:“韶乐和武乐都很高雅,都流行于诸侯国的宫廷之间,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苌弘说:“据弘愚见,韶乐,乃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优雅宏盛;武乐,乃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音韵壮阔豪放。就音乐形式来看,二者虽风格不同,都是同样美好的。”孔子进一步问:“那么,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吗?”苌弘回答说:“从内容上看,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就是二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孔子恍然大悟地说:“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苌弘称赞道:“孔大夫的结论也是尽善尽美啊!”孔子再三拜谢,辞行回国去了。
第二年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姜太公开建的,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而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礼记·乐记》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是的。我从苌弘那儿听来的,和您所讲得一模一样。)可证明孔子“访弘问乐”是实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