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7.9-7.10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注释】
食于有丧者之侧:指参加丧礼。订酒席是丧礼制度中的一项内容。
未尝饱也:“未尝”,未曾。不是偶然,遇到丧事,一贯如此。“未尝饱也”指人要有恻隐之心。刘宝楠《论语正义》注: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是无恻隐之心。
于:在。
是日:此日,这一天。指参加丧礼这一天。
哭:吊哭(吊祭且哀哭之)。
歌:歌咏。张居正《四书直解》:“盖古人以歌咏养性情,遇心有所乐则歌也。”朱熹《论语集注》:“日之内,余哀未忘,自不能歌也。”
《礼记·檀弓下》:“吊于人,是日不乐。”(在向人吊丧的那一天,整天都不奏乐。)
《礼记·曲礼上》:“临丧不笑(参加追悼,不可嬉笑)”;“望柩不歌(望见运柩车,不可唱歌)”;“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邻里有停殡待葬的,就不要在街巷中唱歌。到墓地上,不要唱歌。吊丧之日,不要唱歌)”
【译文】
孔子参加丧礼,从未吃饱过。
孔子在这一天吊哭,则不再唱歌。
【学而思】
孔子强调礼乐,对丧礼尤其重视,祭祀祖先,一是有饮水思源之意,人要有感恩之心,不能忘记生我养我的祖先;二是使活着的人懂得孝道,不做辱没祖宗之事。《礼记·祭义篇》曰:“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君子对于父母,在他们活着时要尽心奉养,在他们去世后要虔诚祭享,终身牢记不做有辱父母的事。)
张居正《四书直解》:“然此乃是不忍之心,古之帝王见百姓之饥寒困苦流离死亡,则必为之减膳、撤乐,急急救恤,即是此心。”
【知识扩展】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节》: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同情他人之心。古代帝王有同情他人之心,因此才有同情百姓的政治。用同情他人之心,施行同情他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放在手掌中运转一样容易。”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羞恶[wù]”,因己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之心,不能算人;没有羞恶之心,不能算人;没有谦让之心,不能算人;没有是非之心,不能算人。同情之心是仁的开始;羞恶之心是义的开始;谦让之心是礼的开始;是非之心是智的开始。人有这四种心,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心却自认为不行的人,是自暴自弃的人;君主有这四种心还认为君主不行的人,是残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心的人,知道将它扩大充实起来,就像火开始燃烧,泉水开始流淌一样。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