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箪:古代用来盛饭食的竹器。“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
《庄子·让王篇》:“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
【译文】我家城郭之外有五十亩地,足以供给我粮食;我在城郭之内有十亩地,足够用来种麻养蚕做衣服;家里有琴一张,弹琴足以使我欢娱,学习先生所教给的道理足以使我快乐。
《礼记•王制篇》:“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
【译文】百亩之田按其土质分为五等,第一等的百亩之田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九口之家。
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简陋;二是指狭小,偏僻。“陋巷”应是偏僻的巷子。
不改其乐:“乐”并不是指“一箪食,一瓢饮”而言,而是在“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状况下,不改变自己的乐趣。可以是学习孔门学问之乐,可以是克己复礼之乐,也可以是知足常乐。
【译文】
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偏僻的巷子里,一般人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颜回却能不改变自己的乐趣。颜回真是贤德啊!”
【学而思】
颜回生活清贫,非不能改变生活状况,是不愿改变。
参读:
《学而篇》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篇》1.15 子曰:“贫而乐,富而好礼。”
《里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述而篇》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知识扩展】
《资治通鉴·随纪三·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是岁,龙门王通诣阙献《太平十二策》,上不能用,罢归。通遂教授于河、汾之间,弟子自远至者甚众,累征不起。杨素甚重之,劝之仕,通曰:“通有先人之弊庐足以蔽风雨,薄田足以具餰[jin]粥,读书谈道足以自乐。愿明公正身以治天下,时和岁丰,通也受赐多矣,不愿仕也。”或谮通于素曰:“彼实慢公,公何敬焉?”素以问通,通曰:“使公可慢,则仆得矣;不可慢,则仆失矣:得失在仆,公何预焉!”素待之如初。
【译文】这年,龙门人王通到皇宫门前献上《太平十二策》,文帝未予采用,王通作罢返回。他就在河、汾一带教书,他的学生从远方来的人很多。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出来。杨素很器重王通,劝他做官,王通说:“我有祖先留下的破草房足以遮挡风雨,薄田足以使我喝上粥,读书论道足以自娱。希望明公端正自己的言行来治理天下,四时和谐,年年丰收,我也就受到许多恩赐了,我不愿意做官。”有人对杨素说王通的坏话:“他实在太怠慢您了,您为什么要尊敬他呢?”杨素以此来问王通,王通说:“如果您可以被怠慢,那我就有所得;如果您不可以被怠慢,那我就有所失。得失都在我自己,您何必参与进来呢?”杨素对待他还像当初一样的尊重。
注:王通,字仲淹,唐朝诗人王勃的祖父。王通在黄河、汾水之间设馆教学,远近来此求学者达一千余人,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程之、薛收、温大雅等都是他的门徒,而这些人都是唐初的功臣,时称“河汾门下”。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