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君子:地位上指统治阶层和贵族,德行上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好的人。
小人:地位上指普通百姓,学识德行上指见识浅薄,只看眼前利益的人。
喻:本意是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引申为了解、知晓、懂得、明白。
义:仁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利:利益,有公利,也有私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注重义的方面,普通人注重利的方面。”
【学而思】
君子和小人不是对立关系,君子见利忘义则归于小人,小人懂得了见利思义则会成为君子。物质基础是一切基础的基础,普通人注重利是因为生活所迫,如果没有生活的压力,普通人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也会成为君子。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百姓有了固定的产业,不会饿肚子,才会有向善之心,没有固定的产业,整天考虑吃穿用度,哪有时间考虑道德修养问题?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是此意。
参读《里仁篇》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知识扩展】
《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译文】百姓生活的道理,有固定产业的人才会对未来的生活有信心,进而有向善之心,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对未来没有信心,也就很少有常存的善心。
《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译文】没有固定的产业而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只有饱读诗书的士才能做到。像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因为没有坚定道德观念,就会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百姓。哪里有仁爱的人做了君主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百姓的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年景好能丰衣足食,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引导他们向善,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
《荀子·王制篇》: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缪(繆[miù]通“穆”。同“昭穆”[zho mù])。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译文】请问怎样治理国家?回答说:贤能的人不必按照等级次序,而是要破格提拔,无德无能的人可立即罢免,元凶首恶不需教育就可以杀掉,普通民众,不是靠行政手段压制,而是要进行教育感化。在名分还没有确定的时候,就应该像宗庙里的昭穆次序那样,来排列臣民的等级次序。即使是王公、士大夫的子孙,如果不能遵守礼义,就把他们归入平民。即使是平民百姓的子孙,只要积累了知识,行为端正,能遵守礼义,就把他们归入卿相士大夫。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三·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李德裕追论维州悉怛[dá]谋事云:“维州据高山绝顶,三面临江,在戎虏平川之冲,是汉地入兵之路;初,河、陇并没,唯此独存。吐蕃潜以妇人嫁此州门者,二十年后,两男长成,窃开垒门,引兵夜入,遂为所陷,号曰无忧城。从此得并力于西边,更无虞于南路。凭陵近甸,旰食[gàn shí]累朝。贞元中,韦皋欲经略河、湟,须此城为始。万旅尽锐,急攻数年,虽擒论莽热而还,城坚卒不可克。
【译文】宰相李德裕追诉太和五年,吐蕃国维州守将悉怛谋降唐后又被送回而惨遭杀害的事件,说:“维州城位于高山险峻的地方,三面临江,是吐蕃和西川平原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我们出兵攻打吐蕃的必经之地。当初,河西、陇右地区被吐蕃攻占后,只有维州还在我们手中。后来,吐蕃秘密地把一个妇女嫁给维州的守门人,过了二十年,守门人的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于是,一天夜里,偷偷地打开城门,把吐蕃兵引进城中,维州因此被吐蕃攻占,称为无忧城。从此以后,吐蕃在南路无后顾之忧,集中兵力进攻我国的西部边境,连年侵犯京畿地区,以致几朝皇上都为此寝食不安。贞元年中,西川节度使韦皋准备出兵收复河、湟地区,但必须从维州首先下手,于是,调动一万多名精兵,昼夜攻打了好几年。最后,虽然擒获了吐蕃大将论莽热,班师告捷,但维州因城池坚固,始终未能攻克。
臣初到西蜀,外扬国威,中缉边备。其维州熟臣信令,空壁来归,臣始受其降,南蛮震慑,山西八国,皆愿内属。其吐蕃合水、栖鸡等城,既失险厄,自须抽归,可减八处镇兵,坐收千余里旧地。且维州未降前一年,吐蕃犹围鲁州。岂顾盟约!臣受降之初,指天为誓,面许奏闻,各加酬赏。当时不与臣者,望风疾臣,诏臣执送悉怛谋等令彼自戮,臣宁忍以三百余人命弃信偷安!累表陈论,乞垂矜舍,答诏严切,竟令执还。体备三木,舆于竹畚[bn],及将就路,冤叫呜呜,将吏对臣,无不陨涕。其部送者更为蕃帅讥诮,云既已降彼,何用送来!复以此降人戮于汉境之上,恣行残忍,用固携离;至乃掷其婴孩,承以枪槊。绝忠款之路,快凶虐之情,从古已来,未有此事。虽时更一纪,而运属千年,乞追奖忠魂,各加褒赠!”诏赠悉怛谋右卫将军。
【译文】我最初到西川担任节度使时,对外宣扬国家的威严,对内则加强边防守备。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熟知我的政令和信誉后,举城前来归降。我刚开始接受悉怛谋的归降,南诏国就受到极大的震惊和威慑;邛崃山以西的八国,都表示愿意前来归附;吐蕃国的合水、栖鸡等城,在失去维州作为屏障后,自然会退兵。这样,不仅我国可减少八个地方的镇守兵力,而且不必出兵,即可收复一千多里的失地。况且吐蕃在维州归降的前一年,仍在围攻鲁州,这难道表明他们真有诚意遵守两国签订的长庆盟约!我在接受悉怛谋归降时,曾经指天发誓,当面保证要向朝廷上奏,对悉怛谋等人酬劳赏赐。当时,朝廷中执意和我作对的牛僧孺等人,百般对我进行攻击。于是,文宗皇帝下诏,命将悉怛谋等人逮捕送还,任凭吐蕃诛杀。我怎么能忍心背弃信义,不顾这三百人的生命,自己苟且偷安呢!因而,多次上表朝廷,请求可怜赦免他们,但朝廷诏书答复严厉,命令必须逮捕送还。结果,只好把悉怛谋等人捆绑起来,甚于不惜用竹筐抬着押送吐蕃。悉怛谋等人在即将上路时,齐声喊冤,西川的将士官吏也无不对我流泪哭泣。押送悉怛谋等人的西川将士还遭到吐蕃人的讥笑,说:‘他既然已经投降你们了,为什么又要送回来!’随即,把悉怛谋等人在我国境内全部杀害,手段极为残忍。就连婴儿也不放过,他们先把婴儿扔向空中,然后用枪尖在下面承接,目的是吓唬那些已经对吐蕃离心离德的各族部落。朝廷这种处置办法,实在是自我断绝今后再有人效忠归降朝廷的门路,而使吐蕃人心大快。从古至今,再没有比这件事更愚蠢的了!现在,这起事件已经过去十二年了,恰逢陛下即位这千载难遇的好机会,请求追念奖励悉怛谋等人的忠魂,对他们加以褒奖并追赠官爵!”于是,唐武宗下诏,追赠悉怛谋为右卫将军。
臣光曰:论者多疑维州之取舍,不能决牛、李之是非。臣以为昔荀吴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吴弗许,曰:“或以吾城叛,吾所甚恶也,人以城来,吾独何好焉!吾不可以欲城而迩奸。”使鼓人杀叛者而缮守备。是时唐新与吐蕃修好而纳其维州,以利言之,则维州小而信大;以害言之,则维州缓而关中急。然则为唐计者,宜何先乎?悉怛谋在唐则为向化,在吐蕃不免为叛臣,其受诛也又何矜焉!且德裕所言者利也,僧孺所言者义也,匹夫徇利而忘义犹耻之,况天子乎!譬如邻人有牛,逸而入于家,或劝其兄归之,或劝其弟攘之,劝归者曰:“攘之不义也,且致讼。”劝攘者曰:“彼尝攘吾羊矣,何义之拘!牛大畜也,鬻之可以富家。”以是观之,牛、李之是非,端可见矣。
【译文】臣司马光说:以往凡谈论维州事件的人,都对维州究竟应当夺取还是丢弃而感到疑惑,不能判断牛僧孺和李德裕之间的是非曲直。我认为,过去春秋的时候,荀吴有一次围攻鼓城,城中有人请求举城投降,荀吴不许,他说:“如果我国有人举城叛变,我肯定痛恨他们;但别国的人举城叛变而投降我,我怎么能反而喜欢他们呢!我不能因为想夺取鼓城就容纳他们的奸谋。”于是,纵使鼓人杀掉叛变的人,并让他们加强防守。当时,唐朝和吐蕃签订长庆盟约不久,就接纳吐蕃维州守将的归降。从国家的利益来说,夺取维州的事小,而遵守盟约的信义为大;从吐蕃对国家危害的程度来说,也是维州稍缓而关中最为紧迫。那么,从唐朝来说,究竟利益和信义、维州和关中,哪方面更重要呢?悉怛谋降唐,从唐朝方面说,他这样做是向化;但从吐蕃方面说,则不免为叛臣。因此,他被诛杀,又有什么理由值得同情呢!同时,李德裕所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而牛僧孺所考虑的则是国家的信义。即使老百姓对见利忘义的行为都以为耻,何况一个国家的天子!打个譬喻来说,如果邻居家的牛丢了,跑到自己家里,有人劝这家人的哥哥把牛还给邻居,有人劝他的弟弟把牛留下。劝还的人说:“留下来不仁义,而且可能被人告发。”劝留的人说:“邻居过去曾偷过我的羊,对他还拘泥什么仁义!牛是大牲畜,卖了可以使家里富裕。”对于牛僧孺和李德裕争论维州事件的是非曲直,由此最终可以做出明确的判断了。
(分析: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吐蕃在维州归降的前一年,仍在围攻鲁州,是首先不遵守盟约,李德裕接受悉怛谋归降,不算违背道义。牛僧孺建议唐文宗送还降将,就应该把维州城同时还给人家,还将不还城,不顾三百人的生命,也是见利忘义。司马光说:“李德裕所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而牛僧孺所考虑的则是国家的信义。”不敢苟同,牛李两人仍是朋党之争,李德裕急于立功,牛僧孺打压异己。牛李两人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君子,当然也不能算是小人。)
荀吴围鼓
《左传·昭公十五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弗许。左右曰:“师徒不勤,而可以获城,何故不为?”穆子曰:“吾闻诸叔向曰:‘好恶不愆,民知所適,事无不济。’或以吾城叛,吾所甚恶也。人以城来,吾独何好焉。赏所甚恶,若所好何?若其弗赏,是失信也,何以庇民?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吾不可以欲城而迩奸,所丧滋多。”使鼓人杀叛人而缮守备。围鼓三月,鼓人或请降,使其民见,曰:“犹有食色,姑修而城。”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穆子曰:“吾以事君也。获一邑而教民怠,将焉用邑?邑以贾怠,不如完旧。贾怠无卒,弃旧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义不爽,好恶不愆,城可获而民知义所,有死命而无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yun
【译文】晋国荀吴领兵进攻鲜虞,包围了鲜虞的属国鼓国。鼓国有人请求带着城邑里面的人叛变,荀吴不答应,左右的随从问他:“军队不费力就可以得到城邑,为什么不接受他们投降?”荀吴说:“我听叔向说:‘做事应当有善恶的标准,不能不问是非,唯利是图。百姓知道行动的方向,事情就没有不成功的。’如果有人带着我们的城邑叛变,我们必定极其厌恶。别人带着城邑前来,我们为什么独独喜欢这样呢?奖赏我们极其厌恶的,对所喜欢的又怎么办?如果不加奖赏,这就是失信,我们又靠什么来保护自己的人民?力量达得到就进攻,否则就撤退,量力而行。我们不能为了得到一座城邑而鼓励奸邪之事,这样失去的会更多。”于是让鼓国人杀了叛徒而修缮防御设备。包围鼓国三个月,鼓国有人请求投降。荀吴让鼓国人进见,说:“从你们脸色看,城中还有东西吃,你们还是回去修缮加固你们的城邑吧。”军吏纷纷质问荀吴:“得到城邑而不占取,辛劳百姓而损毁武器,用什么事奉国君?”荀吴说:“我用这样的做法来事奉国君。得到一个城邑而使百姓懈怠,这个城邑又有什么用?得到城邑而招致百姓懈怠,不如保持一贯的勤快。招致懈怠,没有好结果。丢掉一贯的勤快,不吉祥。鼓国人能够事奉他们的国君,我也能够事奉我们的国君。行义而不出差错,做事有善恶的标准,既得到了城邑还能使百姓懂得道义,肯拼命而没有二心,不也是可以的吗?”鼓国人报告粮食吃完、力量用尽,然后占取了它。荀吴攻下鼓国回国,不杀一个人,将鼓国国君鸢鞮带回国。
(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外交利益等多方面内容,吃穿住行是人们生活的保障,文化则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之一,是为人之本,是立国之本。正是因为我国在国际上讲诚信,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