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政篇》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2022-07-03 08:02:43)
标签:

国学

教育

孔子

论语

文化

分类: 论语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篇》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注释】

十世:一世指三十年,或一代人。

殷:商朝,殷商。夏:夏朝。周:周朝。

【译文】

子张问孔子:十世以后的事可以预测吗?孔子说:殷商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损和增益的,有迹可循。周朝继承了殷商的礼仪制度,所减损和增益的,也有迹可循。假如将来有谁能继承周朝的礼仪制度,即使是百代以后,也是有迹可循的。

【学而思】

这一章谈的是礼仪制度,讲的是文化的传承问题,所损益三个字,说明孔子并不循规守旧,不反对改革,有益的就继承,有损的就放弃。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传统文化是在一个系统中渐变传下来的,并不是顽固得一定永远保留原来的样子才叫传统。

人类社会由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孔子生活在人类的农业革命时期,不会料到后来由于生产技术的急速变革,把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但是即使地球变成地球村,有益的文化还是会保留下来,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失去意义,比如:诚信、义理、公正、文明等等,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河的筛选,仍然保留至今。

其或继周者一句,可以看出春秋时期,人们言论的自由与开放。孔子生活在周朝,能说出其或继周者,放在秦汉以后,是掉脑袋的罪过了。

虽百世,可知也。·杨雄《法言·五百篇》或问:其有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秦已继周矣,不待夏礼而治者,其不验乎?曰:圣人之言天也,天妄乎?继周者未欲太平也,如欲太平也,捨之而用它道,亦无由至矣。(秦朝继承了周朝,没有用治国,而是用法治国,圣人说的话是妄语吗?不是,是因为秦朝虽用法治,天下却不太平,要想天下太平,国家繁荣昌盛,舍去治不用是不行的)。自汉代以来,中国一直是外儒内法来治理国家,虽然不是孔子提倡的德主刑辅,但是并没有抛弃儒家思想,而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

从前后文对照来看,本章讲的不是知不知的问题,而是孔子一直提倡的,不管朝代如何发展,都要遵守社会秩序,如此,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