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讲好武汉故事的第一张名片

标签:
情感图片推广 |
分类: 书评 |
7月初,看到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发出的“关于举办2019年馆员书评征集活动(第七季)的通知”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向大家推荐这套丛书,毫不犹豫地决定围绕丛书之一——《武汉黄鹤楼故事》写一篇书评,情不自禁地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这种冲动将我的记忆唤醒,并随着《武汉黄鹤楼故事》一书对黄鹤楼又做了一次“深度游”……
上世纪80年代末,18岁的我负笈求学,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省城武汉,终于有机会零距离观赏在书中与之“约会”多次的黄鹤楼。她的辉煌壮观以及仙风道骨的传说让当时的我毅然决然掏出“巨资”10元买了一张门票。我从一楼到五楼,又从五楼到一楼,看到的是满眼的壁画、太多的肖像、多首诗词、数副楹联。我用心看了,渐渐地,登楼时的兴奋已完全让位给游玩结束的迷惑,因为这里承载的记忆已经远远超出我脑海里仅有的“白云黄鹤”及崔颢李白关于黄鹤楼诗的范围。看东西只有用心看才能看得清,但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比如,为什么以黄鹤来命名? 黄鹤楼究竟兴建于何时? 为什么被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从此,黄鹤楼给了我太多疑问,促使我利用尽可能多的文献来认识她、了解她。其中,董宏量所著《武汉黄鹤楼故事》一书通过“神游仙山”、“诗满楼台”、“名人留影”三章内容将所有关于“黄鹤楼”的故事融为一体,其勾勒的历史线条、讲述的有关故事传说,能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黄鹤楼文化的绚丽多姿。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境内的蛇山之巅。这是一个钢筋混凝土的仿木结构,一共五层,高达51.4米。每一层都有回廊,可以远眺,视野十分开阔。站在黄鹤楼上,可以俯瞰武汉长江大桥和京广线,可以眺望长江汉水及武汉三镇。黄鹤楼是与武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中外游客只要来到武汉,就会去看黄鹤楼,所以黄鹤楼成了武汉的一个文化地标。它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还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总之,她的名气是很大的。是什么原因使她有这么大的名气呢? 作者告诉我们,不是建筑本身的原因,虽然她的建筑是如此辉煌壮观,也不是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是故事、是传说、是诗词,也就是文学方面的原因让黄鹤楼名满天下。
关于驾鹤之仙传说的版本很多,作者主要讲了三个。版本之一,据志怪小说《齐谐记》记载,有个道教仙人叫王子安,是江夏(武昌)人,在他去世入葬后,一只黄鹤飞来停在他家门前的大树上,频频呼喊“子安”。子安真的出现了,驾着鹤在屋顶盘旋几圈后向西飘然而去。因此这个地方叫“黄鹄矶”,“鹄”通“鹤”。后来,三国东吴的时候,公元223年,孙权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这里建了一座楼,就叫黄鹤楼。版本之二是到了唐代,阎伯理的《黄鹤楼记》转述《图经》的记载,将仙人换成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即诸葛亮在《出师表》里两次提到的、很有才干的蜀汉大将费祎,他也是江夏人,后来登仙,登仙时也是驾着黄鹤在这个楼上小作停留,所以后人把这座楼叫黄鹤楼。版本之三是《江夏县志》引《报应录》的说法,也是人们最为熟知的神话。过去蛇山上有一位姓辛的人家开店卖酒,一位穷道士常常光顾酒店,酒家乐善好施,不收他的酒钱。半年过后,道士在饮酒之后,用橘子皮在酒店的墙壁上画了一只黄鹤,并且告诉酒家:这只黄鹤能随着人的节拍,脱壁而出翩迁起舞,然后离店而去。从此以后,酒店生意兴隆,顾客盈门。酒家也因此一天天地富裕了起来。十年以后,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在白云的簇拥下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他致富的仙翁,便把“辛氏楼”改名“黄鹤楼”。
这些传说,都是仙人黄鹤与蛇山上的高楼结下的缘分有关。“其实,仙人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山有灵,此楼有仙” (作者)。这些传奇故事经民间流传,历代文人加工,都委婉动人,脍炙人口。传说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是人类形象思维的产物,它们是文学不是历史,因此,黄鹤楼的得名来自于文学。所以,没有文学,就没有“黄鹤楼”这个名字。
黄鹤楼中有两幅大型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先说“孙权筑城”。东吴用计夺回刘备所借的荆州后,刘备亲帅大军伐吴。孙权知道战事不可避免,公元223年,他在蛇山的黄鹄矶上筑土石城,起瞭望守戍的作用。最后,长达60年的三国混战局面以司马炎胜出、孙皓投降、西晋建立而告终。和平终于到来,江边的哨所失去了军事价值。随武昌城的发展,那座最高的瞭望楼,逐步演变成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再说“周瑜设宴”。在有关黄鹤楼的故事中,还流传着“周瑜设宴”的传说。《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中都提到周瑜曾在黄鹤楼设“鸿门宴”招待刘备、刘备巧妙逃脱的故事。但《三国演义》中为什么没有提到此事呢?
黄鹤楼作为临江哨卡因“仙人驾鹤”的传说而得名,但得名不等于扬名。那么,黄鹤楼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扬名的呢?
崔颢,才思敏捷,20岁高中进士,但宦海沉浮,一生不得志。他的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千古传唱,是因为有对古人得道成仙的羡慕、有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惆怅、有对“鹦鹉洲”中之古代名士祢衡的惋惜、还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浓浓乡愁。他的这首吊古怀乡之作激起了不同时代、不同遭遇的文人强烈的情感共鸣,毕竟每人都有自己的失落感,都有自己的乡愁啊!正是因为这首诗,不仅让李白搁笔,不仅让他自己名流万世,更是成就了一座名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以楼显,楼以文传”的这个道理。
令人遗憾的是,大才子苏轼当年被贬黄州,黄州离武昌不远,但因软禁无法四处走动。如果有他登临名楼,留下一如“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佳作,赛诗台上该是何等热闹啊!不过,他仍寄情于黄鹤楼,也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名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还有一副相传是苏轼撰写的诗联至今高悬名楼:
诗人虽未登临名楼,但有他的大作,黄鹤楼应该无憾!
品读有关黄鹤楼的诗词歌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文因景成,景借文传”,诗化的黄鹤楼比物化的黄鹤楼更加摄人心魄。黄鹤楼有倚山临江的空灵之景,有四通八达的浩然之气,如果没有写景状物之文章,想要流传千古那也是很难,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是文学为黄鹤楼注入了丰富而深厚的仙道文化、民间智慧、文人雅韵等传统文化内涵。2011年,“黄鹤楼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大国的崛起,不仅靠经济的振兴、科技的突破、还要靠制度的变革和文化的引领。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英国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一个城市的繁荣,同样如此。黄鹤楼文化代表着武汉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武汉城市文明建设营造了强大的气场,引领并推动着武汉一天天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
2013年武汉市评选出的“武汉十大城市文化名片”——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红楼、东湖、琴台、汉阳造、武汉大学、汉口江滩、汉剧、盘龙城遗址,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代表性和时代感,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位于首位的、极具人文底蕴的黄鹤楼无疑是武汉最亮丽的明片、最精美的城徽。她属于我,也属于你;她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在她的形象和气质里,还带着武汉最热烈的温度、最热情的嗓门、最丰富的早点、最接地气的宵夜、最燥的音乐节、最嗨的“跳东湖”、最酣畅的武汉渡江节、最酷炫的两江四岸、还有最为开放包容的胸怀,都在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