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了凡四训》:改变命运的人生智慧宝典

(2022-08-29 15:17:03)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评

中华民族历来有立家风、重家教、守家规的优良传统,因此涌现出众多家训家规,不仅惠己、惠家、惠国,而且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了凡四训》就是其中之一。

《了凡四训》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教诫儿子所作的四篇家训。全书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训,每一训都包含一个不同的改变命运秘诀,主题思想是告诉人们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自问世以来,该书对后世的道德伦理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第一励志奇书”。一些名人,如曾??对该书极为推崇,并列为子侄必读之书。中视也是强烈推荐并号召国人学习《了凡四训》。那么,它的影响力究竟有哪些呢?笔者通过多版本的研读,也是感悟颇深,爱不释手,理由有三:既是自我立命的指导书,也是劝诫改过的参考书,还是呼吁积善的倡议书,实乃一本改变命运的人生智慧宝典。

 

1 自我立命的指导书

“命中注定”这一词耳熟能详,以致于人们常把失败归咎于命运。稍有不顺,便哀叹“生不逢时”“时运不济”,进而“得过且过”“听天由命”。那么,真有“命运”这回事吗?在第一训“立命之学”中,作者童年丧父,母亲要他放弃学业改为学医。有一会算命的孔先生预测作者是仕途中人、只能做三年官、53岁寿终正寝、命中无子、半生无福……由于前几次考试都跟孔先生预测的一样,于是作者也相信了个人的命运都是上天安排好的。既然人生大局已定,所以“淡然无求”,甚至对人生已经失去了希望。直到遇到云谷禅师,一席谈话让作者大彻大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在禅师的指导下,作者开始悔过、许愿、用功过格将自己的善恶进行量化来规范行为,力争做到“积德”“包荒”“和爱”“惜精神”。最后,作者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礼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孔先生认为是第三名)、生了儿子、进士及第、69岁仍健在。可以看出,作者经历了从早先遇到孔先生并相信了命运有定数、到后来遇到云谷禅师并有了改变命运的信心、再到在禅师的指导下实现了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的渐变过程。这一过程验证了作者立命之学观点,由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并且把这个道理传授给自己的后人。那就是:不要相信算命先生的说法,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要想有好命运,就得靠自己去努力,人的最终命运一定由自己创造的。作者以自己改变命运的经历现身说法,为后人彰显了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积极人生态度。

当时光来到21世纪,很多人仍拘囿于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从而安于现状、止步不前。而作者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不能设限,要多一些自信,要加强自我修养,同时还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使之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才能成就多姿多彩的人生。作者的“立命之学”无疑为我们安生立命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 劝诫改过的参考书

既然命运能够改变的,那该如何改变?具体实施方法有哪些?作者在第二训“改过之法”中,详细阐述了改过的原因、改过的条件、改过的方法及改过的效果,为人们自我反省、修正错误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想改过,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改过的原因,这是改过的前提。人们都希望趋吉避凶,福寿临门,生活顺心,事业成功,就应该洗涤心灵,去邪归正,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过。对此,作者提出了“获福而远祸,先须改过”的劝诫,可谓良苦用心。知晓改过原因之后,还必须具备改过的条件,即羞耻心、敬畏心和勇猛心。孟子有言“耻之于人大矣”,知耻对于一个的意义非常重大,若没有羞耻心,则与禽兽没什么区别。羞耻心是帮助人们改过的第一动力。同时还要敬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只有敬畏天命,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才不敢自欺欺人,胡作非为。如果说羞耻心、敬畏心给予了人们改正错误的力量,那么勇猛心则能帮助人们行之有效地改过,即面对错误当机立断,坚定改过,而不是遮遮掩掩,畏首畏尾。只有“三心”齐备,就一定具备强大的力量去改正自身的错误。

改过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对此,作者深入分析,提出了“从事情上改(下策)”“从事理上改(中策)”“从内心上改(上策)”三种改过之法,见解深刻且独到。从事情上改过,或许是迫于外界压力而改过,作者认为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还没有找出犯错的根源,改过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从事理上改过,即面对已经出现的过错,不可强词夺理,无理狡辩,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而最高明的方法是从内心上改过,因为一切过错的产生都源自内心,必须从源头上掐断犯错的根本,才能将过错消灭在萌芽状态,正所谓“如斩毒树,直断其根”,这才是改过最根本、最彻底、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改过的最高境界。改过之后,除掉了心头的恶念与自私的欲望,内心清净,淡泊旷达,任何事情都想得清楚明白,从而一心一意地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之中,并且永远拥有用之不竭的动力。

 

3 呼吁积善的倡议书

“积善之方”是了凡第三训,作者主要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就“为什么要积善”“什么是善”“行什么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肺腑之言,不仅为人们行善、积善提出了倡议,还对善行如何落地指出了方向和路径。

为什么要积善?积善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作者援引《易经》名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来论述福祸的发生与积德行善之间的关系,并用古时“杨荣的先辈摆渡救人”“杨自惩为犯人求情”“林氏之母坚持用粉团救人”等10个具体事例来加以论证,其目的是想告诉人们:善行是人生幸福的敲门砖,你有多少善,你就会有多大福。无论一个人的身份多高贵,地位多显赫,才华多出众,如果不行善或不坚持行善,他无论如何不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什么是善?即做好事而不图回报。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善”进行了分类,有真假善、端曲善、阴阳善、是非善、偏正善、半满善、大小善、难易善8种;同时还对各种“善”做了仔细、全面的分析与说明,让人们能明辨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怎样做才算真正地做了善事,不至于好心办坏事或事与愿违。至于行什么善,作者列举了10种接地气的做法,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这10种方法为人们行善提出了良策,指明了方向。然而,人的善心与善行无穷无尽,并不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能够全部概括。尽管作者列举的行善之法较为全面,但并不是全部。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行善也要与时俱进。无论如何,只要一心向善,不惧邪恶,一往无前,人们的功德会越积越多,社会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在第四训中,作者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谦虚的素养不可或缺。以改过、积善为主,辅之以“低调”“谦虚”“忍让”的品德,才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关键。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著的训子善书。其核心为“改过”与“积善”,其目的是劝诫后人要相信命运是有变数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勇于改过,还要时时行善,同时必须具备谦逊的品德,从而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活力和能力,去拼搏,去奋斗,进而走向成功。书中的谆谆教诲,对生活在浮躁当下的我们,仍具有借鉴意义。

 

 

经典段落摘抄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想作浅陋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