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
(2022-04-07 13:36:08)
标签:
推广 |
分类: 谈读书 |
作者:杨新涯
第一节 资源为本
一 厘清资源
二
从传统到数字的发展,资源建设内容越来越丰富,尤其是数字资源的出现。馆员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因循守旧,应在建设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指导未来建设工作的开展,才能为断优化资源结构,让资源在合理的新陈代谢中永葆生机与活力。近年来,资源建设普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 纸本资源依然无法被替代。
2 纸质期刊转化为数字资源。
3 中文图书种类和载体繁多。如何在纸本+数字资源并存朝代 有区分地进行资源建设等,成为馆员最头疼的事。
4 外文期刊采购经费昂贵。
第二节 对症下药
一 资源建设原则与策略
(一)资源建设原则的制定:系统性、学术性、协调性、保障性等考虑。
系统性:即系统地、连贯地、完整地构建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保障体系。
学术性:即注重文献收藏中学术性权重,非学术性文献的比例。
协调性:即充分考虑纸质与数字的协调发展。
保障性:即资源建设对重点发展学科、特色发展专业的保障。各校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资源建设原则。
(二)馆员的“望闻问切”采购策略
望:即关注。关注出版社、数据库、著名学者、诺奖得主、各种国内外奖获奖者
闻:分析。对望获取的大量数据进一步分析。
问:调研
切:触切。了解用户对采购资源的反馈情况,关切采购资源的推广情况、资源的友好性,资源的培训情况,资源采购效益等。
(三)推荐采用智能化的采访系统
二 分类与编目的规范化
馆员应具备一定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需要熟悉图书馆文献分类法。其中,一是图书著录规则,中图分类法。二是在数字资源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馆员还要对数字资源进行编目,对元数据进行著录,实现纸电资源的统一检索。
(一)图书著录规则
(二) 《中图分类法》
(三)数字资源的编目
(四)元数据的著录
三 充分了解资源建设的需求
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资源建设的合理规划,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资源建设的需求。在资源建设中,需要采访馆员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成为具备“望闻问切”能力的合格甚至优秀的医者。
(一)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对自身资源建设素养有清晰定位,不断提升自己。一是具备采集图书出版信息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查重能力等。二是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还要具备数据获取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规划能力等。三是始终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坚持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把服务意识纳入采访工作,资源选择标准不因馆员个人喜好而随意改变,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敬畏工作的严谨性,科学合理地使用经费
(二)审时度势
对学科规划,师生需求有全面清晰的了解。资源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潜力学科,要强化支撑,进行补充。如新冠时,针对教学科研以广大未返校师生的资源需求,需要调整访问权限及采购权限。
第三节 文献资源采访:供应商、渠道、联盟及其他
一 馆配商
(一)馆配商考核
(二)线上馆配与线下馆配
二 DRAA
即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是中国部分高校锭共同发起成立的
三 ERMS
即数字资源管理系统
四 一些创新的资源采购模式
(一)读者行书上,图书馆买单
(二)按需印刷:POD
第四节 特色资源的建设策略
(1)孔夫子旧书网等网络书店,是寻觅特藏文献的好地方。淘宝也具备一定能力。
(2)各个城市的旧书店。
(3)拍卖。如北京大学
(4)和藏书家做朋友。
一
(一)关注多媒体资源的产业链
首先 明确多媒体资源建设来源
一是图书馆自身交资源,如历史文化活动的影像,录音,照片等
二是采购的商品化资源,如随书光盘。
三是网络化共享资源,如开放的视频、音乐、图片
其次 确立读者优先的原则。
最后,落实有效使用人群
(二)制定多媒体资源收集、整理的流程体系
可以确保规范性
(三)规范多媒体资源的标准体系
(四)让读者参与多媒体资源建设
如非遗文化传承人,历史事件亲历者,学科教研创造者,高校历史见证者或文学艺术爱好者,借此可自行创建合集,一是帮助用户重温,二是能寻觅到优质的与本校师生相关的特色多媒体资源,让图书馆多媒体资源不断丰富,提升馆藏实力。
二 “数字记忆”资源
在开放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人们通过微博、博客及微信等社交媒体,以文字、照片、视频、音频等形式,记录、分享自己工作生活中的情景,感悟等,由此形成海量数字资源。这些具有记忆性质的资源,称其为“数字记忆”。具有更新快,数据类型异构,不可再生性等特征,不可错过采访时机。加强对“数字记忆”类资源保存是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升软实力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中包含的社会记忆对人们的认知和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甚至可以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基于“数字记忆”资源的重要价值,图书暖气片开展“数字记忆”项目建设势在必行,应该未雨绸缪,抢占“数字记忆”资源建设先机。
(一)关于“数字记忆”资源建设
目前 图书馆主持开展的“数字记忆”项目建设不多,大部分研究都 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应意识到其巨大价值,主动联合图书馆界,号召相关部门开展对“数字记忆”的研究与立项建设,让更多的更完整的社会记忆被数字化保存。因此馆员要明确:
一是要明确建设主体,由图书馆主导开展研究,充分发挥图书馆长期在资源建设、保存及利用上的专业优势,支持灵数据商,开发商,档案馆及广大社会群体的联盟共建,共同制定“数字记忆”建设框架及顶层设计。
二是明确“数字记忆”资源建设的范畴和采集原则,“数字记忆”资源来源、传播及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有利于“数字记忆”项目建设的长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制定“数字记忆”资源 的采集、整理、加工及分类标准,构建不同类型的资源数据库,保证有序规范化的长期保研。
四是搭建功能齐全的,可视化的资源利用及展示平台,平台提供PC端,移动端。
五是处理好资源版权隐私问题
(二)“数字记忆”资源建设初露头角
以疫情为例,多个图书馆开展了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数字记忆”资源征集活动,通过广泛征集本校师生、社会读者等在抗疫期间发生的生动故事,珍贵图片及音视频资源等,并对其整理保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天津大学的,复旦大学的,武汉大学图书馆的采访抗疫医护人员、书评影评大赛。重庆大学图书馆举办的战疫特藏活动,向社会各界征集相关实物,并举办线上展览。这些都是图书馆在疫情期间宝贵的“数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