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古道支線中南道尋蹤(上):灰峪村-建陽古洞-六郎塔折返

妙峰古道中南道屬妙峯主路東支線,由軍莊經灰峪村、建陽古洞(仙人洞)、六郎塔、遛馬廳至仰山棲隱寺與妙峯主路匯合。
2017年6月1日上午7:30自駕車至灰峪村郵政所,與在此休息的兩位村民聊到仙人洞,村民告訴我仙人洞前過去不僅有一座廟宇,而且還有仙人留下的腳印、手印等遺跡,他們小時候都曾經親眼見過,現在這些東西都因為炸山採石而消失,只剩下半山腰的山洞了。謝過兩位村民沿主街一路向北,一出村炸山採石留下的大面積裸露岩石與周邊綠色山體形成強烈反差,非常扎眼。
http://s11/mw690/00688eyfzy7c0Mkl4me0a&690
大約一公里左右,山谷右側緊挨著一處採石場的南緣一段石砌護墻非常顯眼,這就是通往建陽古洞(當地人稱“仙人洞”)的古道,古道局部有坍塌但不影響通行,沿古道一路上去是一處不大的平台,估計就是村民所說的廟宇位置,但已經看不出一點兒建築物痕跡,由平台內側“V”型石縫進去十余步便是建陽古洞,洞口被石砌墻體封堵,上層為三個券拱窗口用以採光和通風,下層中央一道券門為出入通道。古洞分為三層:洞口一層寬不過兩米局部有人工砌築痕跡,雖凹凸不平但可以自由行走;一層中央有台階可以下至二層,二層為人為修築的寬闊平台是該洞主體部分,據說曾有涂金大士像和光緒十六年鐵磬供奉。一、二層平台採光充足,幾乎不用照明設備就可以一覽無余。二層以下屬於自然洞穴,幾乎沒有人為干預的痕跡,如果沒有照明設備幾乎寸步難行。我此行沒有探洞的準備所以在二層平台稍事停留便返回洞口,對洞內歷代石刻墨跡均未作探查。至於建陽古洞開發年代從《妙峰山志》對石刻墨跡的描述“……。四壁题壁几遍,由明万历、顺治、乾、嘉、道、咸、同、光等年者。以地气温润,不见风日,故数百年墨迹宛然。”看應不晚於明代。
http://s14/mw690/00688eyfzy7c0MrdT2Jcd&690
http://s14/mw690/00688eyfzy7c0MrUVYN8d&690
http://s7/mw690/00688eyfzy7c0Msr5Xg56&690
由建陽古洞返回山谷繼續向北約二百米便正式踏上妙峰古道支線中南道,古道寬不足一米,大部以自然踩踏形成的土路為主,只在個別地方輔以石砌、鋪漫或鑿刻。
http://s5/mw690/00688eyfzy7c0MzZy4Y04&690
http://s5/mw690/00688eyfzy7c0MA2Uwke4&690
http://s4/mw690/00688eyfzy7c0MA6ttFb3&690
山谷深處古道左側有天然崖壁形成的凹陷可供香客和遊人小憩。
http://s16/mw690/00688eyfzy7c0MDbcIfff&690
一路攀升終於鑽出綠樹掩映的山谷,視野變的豁然開朗,徐徐山風讓人頓感神清氣爽。回身翹望:海淀山後平原、翠微山脈、永定河河谷盡收眼底,妙峰古道中南支線的軍莊、灰峪一覽無余。
此後的古道再無較大爬升,基本沿陽台山脈左右迂迴、平緩延展,徒步其中山花野草競相開放、爭奇鬥艷、花香襲人,樹叢中鳥語蟲鳴、宛轉悠揚、令人陶醉,這是深居大城市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之中永遠無法感受的自然魅力,也是驢友們趨之若鶩的動力所在。
http://s11/mw690/00688eyfzy7c0MKKlAe8a&690
http://s12/mw690/00688eyfzy7c0MKNWf9eb&690
http://s5/mw690/00688eyfzy7c0MKQJtW34&690
http://s10/mw690/00688eyfzy7c0MKW9F729&690
從古道上居高臨下俯瞰永定河谷,清清的河水、碧綠的山巒、碧空如洗的藍天、世外桃源般的河谷人家讓人有一種置身世外桃源般的愜意和舒爽。http://s15/mw690/00688eyfzy7c0NIn7Zkde&690
穿越幾片密林之後的第一個埡口是一處十字路口,古道左轉由南轉坨埡口右轉折回主山脊,由於驢友們的踩踏直行走山脊的路比古道更明顯,雖然事先做了功課但在這兒我還是被山脊上的小路迷惑了,直到上到小山包后四處瞭望才發現了錯誤,但還是將錯就錯奔前方的高地而去。翻過海拔760多米的山頭后與左側古道匯合,古道旁的樹枝上有驢友留下的布條……。
http://s16/mw690/00688eyfzy7c0MStfUb4f&690
http://s8/mw690/00688eyfzy7c0MTlXtJe7&690
繼續向北穿越,古道從800高地東側穿過後應該離六郎塔不遠了,我仔細觀察著周邊地形並沒有發現蛛絲馬跡,也沒有發現古道左轉的路口。我將信將疑的繼續攀登,在一座寫有“新馬太”的岩石前回身觀察,在我剛剛擦身而過的一座不起眼的山包上,隱隱約約是一堆碎磚爛瓦——六郎塔遺跡,這與網絡文章關於六郎塔位置的描述相去太遠了……
http://s11/mw690/00688eyfzy7c0MZJ4SKba&690
http://s13/mw690/00688eyfzy7c0N5fSVu7c&690
有关六郎塔當地流傳著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北宋年间,太宗赵匡义御驾亲征,率大军讨伐辽国。两军于幽州的高梁河一带展开激战,结果宋军大败,太宗被困在幽州城。随驾出征的杨家将忠勇为国舍生忘死,拼杀出一条血路护卫太宗向涿州城撤退。勇猛无敌的六郎杨延昭奉命指挥一队人马断后,与辽兵展开一场恶战。辽兵依仗人多势众,蜂拥向宋军扑来。六郎毫无惧色,挺枪跃马率兵奋力抵抗。但见两军混战,刀光闪闪杀声震天。从正午一直战到日落,六郎和士兵们杀退一拨又一拨辽兵,真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六郎的人马虽骁勇善战,但终因势单力孤寡不敌众而被辽兵分割包围。当日落西山后,六郎环顾左右见已无士兵跟随。他想太宗此时一定安然脱险,便拨转马头朝着大军相反的方向驰去,辽兵的大队人马果真被吸引到西边。六郎不想再恋战,纵马驰上山道。暮色降临,马蹄在山路上溅起一串火星,转眼间六郎已奔上一座山顶。忽然,战马前蹄抬起昂头嘶叫一声就不走了。六郎朝前一看,原来是战马已奔到悬崖边缘。崖下是望不见底的深涧,涧中湍急的河水奔腾咆哮,显然是条绝路。此时,追击的辽兵呐喊着快到半山腰了,情况万分危急。六郎隐约看到光秃秃的山上远处有座高塔耸立在暮色中,他便计上心来。熟读兵书的楊六郎想起了“兵不厌诈”的说法,决定布置一场“疑兵阵”,演一幕“智退敌千军”的戏。六郎急忙取出随身携带的马灯点亮,把马灯高挂在塔檐上,又砍了一大根树枝拴在马尾上。然后跨上战马挥手加鞭围着古塔转圈奔驰,顿时地面扬起漫天的烟尘。刚刚追到半山腰的辽兵突然望见山顶出现了一盏明灯,在朦胧的夜色中灯下烟尘滚滚弥漫冲天。辽兵被眼前的迷魂阵弄得晕头转向,谁也闹不清山上有多少人马。于是,辽将下令停止追击。敌兵退走了,六郎才感到浑身无力饥渴难忍,累得瘫倒在地。战马好像看出了主人的难处,嘶鸣着挥起前蹄用力将地面刨出一个很深的蹄坑,转眼间蹄坑涌出清澈的泉水。六郎与战马痛饮了甘甜的泉水恢复了精神,便追赶大军去了。杨六郎虽然离开了西山,但他“巧布疑兵阵”,“智退敌千军”的故事却世代流传。那座六郎曾纵马驰绕过的无名古塔,从此得名为“六郎转塔”亦稱“六郎塔”。七十年代六郎塔被雷電擊中倒塌,只剩下塔基和遗留的砖瓦碎片,網上文章歸罪於“文革”破壞實不足信。
http://s4/mw690/00688eyfzy7c0N8YH2bb3&690
http://s3/mw690/00688eyfzy7c0N93Sh452&690
http://s10/mw690/00688eyfzy7c0N98hct79&690
http://s3/mw690/00688eyfzy7c0N9bPwKd2&690
至此本次古道探秘目的基本完成,回程時一架直升飛機幾次三番在我頭頂上方迴旋,而它的每次光顧都使我的Gps信號莫名其妙的丟失,以致于輾轉南轉坨方向的古道軌跡終於沒有被記錄下來,實乃此行最大遺憾。
http://s16/mw690/00688eyfzy7c0NeE90Xd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