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者走长城:天津关周边城墙、城堡、马厩及摩崖石刻寻踪

(2017-06-11 14:37:34)

据《四镇三关志》记载:“沿河口,正城一道,缓……天津关口,正城一道,缓……夹耳安口,正城一道,缓。上十一口俱景泰二年建”。

在网上输入关键字“天津关”得到信息汇总如下:

天津关位于门头沟区西北部深山,斋堂镇西北,柏峪村东。关隘踞山峰黄草梁,敌台丛密,城墙连级,有沿字6—11号敌台。另有一巨大方形石砌敌台一座,称七座楼 这里自古为京西古道的必经之地,从河北怀来麻黄峪经刘家峪沟、沿河城、柏峪、斋堂到京西的古道就要经过天津关。天津关是在柏峪和沿河城之间的山口,关口旁存有百米方圆、石墙围绕的驻兵遗迹,当地人称之为‘马圈’……天津关在明代被称为紧要外口,它位于进京古道和内长城的结合部位,是西山防御西北来犯之敌的第一道边关。明军首先在这里置关设险,再于西北处的制高点黄草梁上加筑烽火台。

在长城户外圈儿摸爬滚打数年,身边走遍京津冀甚或全部明长城的驴友也不乏其人,但对于“天津关”却很少有图片、文字记载。因而,实地勘察天津关及周边长城遗迹就被列入了我“丁酉户外”的议事日程。下图是我利用Google Earth制作的“明长城天津关周边兵堡遗址勘察研判图”
http://s9/mw690/00688eyfzy7bMJPGaQUb8&690

201767日早晨5点,匆匆洗溯完毕后在“田老师早餐店”用罢早餐,自驾车直奔柏峪村而去,在“爨柏景区”入口买了35元的门票, 730分之前顺利到达“黄草梁风景区”门口。

门内170米“T”型大理石标志碑顶部阴刻红漆“天津関”三个大字,下方有隶书天津关简介“天津关:史记‘劈山通道’留夹口,西奚步道贯东西,辽曾破关取幽州。元称大口、天津岭。明修古道七城楼,上有楼橹连石墙,下设堡城、过门、古战场。公廨、正城封锁关口,守关兵将清尚留,天津、天仙、天井三关名,传留至今京畿扬。”标志碑北侧紧靠山崖新建有“娥皇庙”不知道与1940年被冲毁的庙宇有无关联。标志碑内侧挖掘机正轰鸣着切割道路北侧山体,宽敞的尚未完工的道路通往我要去的天津关方向。http://s14/mw690/00688eyfzy7bMJXNdoN3d&690
http://s1/mw690/00688eyfzy7bMJXThgk10&690

由此向上徒步300余米道路右侧有“长城砖窑遗址”碑,但周边地形已被破坏,完全看不出曾经的砖窑痕迹。
http://s9/mw690/00688eyfzy7bMK6pQla48&690

沿修建中的公路继续前行,左前方山巅之上两棵古松非常显眼,那里就是明代长城驻军城堡。
http://s13/mw690/00688eyfzy7bMKb9awI3c&690

“长城砖窑遗址”碑东700米左右公路终点处右侧自右而左依次竖有“长城〈天津关段〉”、“门头沟国家步道”、“黄草梁健身步道”、“长城〈黄草梁段〉”、“黄草梁长城”不同材质碑刻若干通。
http://s15/mw690/00688eyfzy7bMKgtBL0ce&690

http://s7/mw690/00688eyfzy7bMKgzq5046&690

步道是当地政府在京西古道基础上新修建的(而且不止这一处),对于这一做法我实在不敢恭维但又无可奈何。当下人们总是把过去对于文物古迹的破坏归罪于毛时代的文革,殊不知改革开放以来在利益驱使下,文物古迹遭受的灭顶之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得多。沿步道300多米路左有块石垒砌的浅井,井底虽有残留水迹但很难与传说中的清泉联系在一起,而旁边的旧石槽却明白无误的证实着它原本的身世。 

200多米即天津关垭口,垭口阔绰敞亮,东侧峡谷直下沿河口,西则通柏峪村进而直逼斋堂川,可见形势之险要,然而关城遗蹟却不见一砖半瓦,可知损毁时间之久远。

垭口南侧150米山坳间残留25×20米见方矩形石墙,虽遍布荆棘但形状保存尚好,从建筑规模、形式分析与当地人所说马圈相符合。站在马厩旁小路上向北瞭望,古道蜿蜒直上半山,高山顶部两棵古松伟岸遒劲虽历经数百年沧海桑田仍巍然耸立俯瞰着脚下的万千生灵,而垭口北侧山包上的马圈却隐身在茂密的丛林中不见踪影。
http://s5/mw690/00688eyfzy7bMKpAqFua4&690
http://s16/mw690/00688eyfzy7bMKs2lC7ff&690

从马厩回到垭口沿步道(维修后的古道)曲折攀升,虽明知马厩就在右侧山头上但因为夏季植被茂密并未发现有小路通往山顶。翻过一座小小鞍部后是一个三岔路口,右前方古道口被一些树枝挡着并挂一纸牌上写“前方道路施工请绕行”但并未堵死,根据事先功课要勘察右上方马厩和山顶古堡必须走古道才能前往,于是越过遮挡继续沿古道前行,道路沿线施工设备材料、工人们的饭盒等随意扔在一边,看样子今天并没有在施工的迹象。

绕到山头后方山坳处右侧隐隐约约似乎有人工修筑的痕迹,用双手扒拉着密集的灌木一步步向上迂回,不一会儿一截石墙出现在眼前,从石墙左前方豁口进去发现一道完整的石砌围墙赫然屹立在眼前,这是一座15×15米坐东北朝西南的方形建筑,门口设在西南墙稍靠东的位置,围墙的东南、西南墙基本保持原始状态,东南侧围墙高约2.5米,其它围墙高度两米左右,东北侧围墙有四、五米左右残墙,西北与西南侧围墙相接处有约7米残墙遗留。马厩内部植被虽较外部低矮稀疏,但因为枝叶繁茂视线并不通畅。
http://s7/mw690/00688eyfzy7bMKwEkn466&690

http://s6/mw690/00688eyfzy7bMKwJ2rX25&690

http://s11/mw690/00688eyfzy7bMKwOtYK5a&690

http://s3/mw690/00688eyfzy7bMKwYTiq32&690

沿古道向西北方向爬升不到300米道路左侧崖壁上出现第一处摩崖石刻“尿尿洼子”,落款“甲午秋向东”,环顾四周地形的确比较闭塞,是个解决内急的好地方,但不知道这个俗之又俗的地名古已有之还是当下驴友们的调侃就不便深究了。为了不辜负了这个通俗的地名,我也顺势而为权当给这里的植被增加点儿水分吧。http://s9/mw690/00688eyfzy7bMKD4E9W18&690

由尿尿洼子开始经过不止十八盘的爬升,后背已经完全被汗水浸透,整个人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而右侧岩石上两片红白相间的涂鸦又使我精神倍增,仔细观看右侧凸出的岩石石刻为“明城清马”落款“先锋题”,大概题字者本人或其他人也觉得这四个字有些费解吧,于是在旁边较低矮的的岩石上又刻下了“明代堡城  清时马厩”八个字。
http://s11/mw690/00688eyfzy7bMKPJnwSda&690

http://s9/mw690/00688eyfzy7bMKH2UyYb8&690

http://s15/mw690/00688eyfzy7bMKH6ZRk1e&690

无论事实如何,我知道这里离山顶城堡不远了。果然向前四五十米到达山梁后右侧有一条明显的小道通往山顶。顺着小道一路攀升200多米,左侧丛林中隐约显现出城墙的样貌,在植被相对稀疏的山脊处左转没几步,明代城堡宽厚的石砌城墙便出现在眼前,现场目测坍塌的城墙顶部残宽不少于1米,内侧残高一至两米、外侧残高二至五米不等,墙体外陡内缓,便于防守。沿城墙内侧环绕一周发现整座城堡全部用大块的岩石垒砌,异常坚固。因受地形限制,在Google Earth上看这是一座形状轮廓不规则的城池,城墙周长约215米。
http://s12/mw690/00688eyfzy7bMKXZTdh9b&690

http://s16/mw690/00688eyfzy7bMKY54ztff&690

http://s5/mw690/00688eyfzy7bMKYaBhy04&690

城堡的东南角生长着两棵高大的油松,油松主干粗壮挺拔,两个成年人伸展双臂才能将其合围,松枝似虬龙盘曲,树冠如伞盖遮护着城堡一隅。西侧树干上有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制作的古树铭牌,铭牌内容为“古树(二级)、编号:11010900170、松科:油松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07年制”。
http://s6/mw690/00688eyfzy7bMLin47X05&690

http://s3/mw690/00688eyfzy7bMLesTD4f2&690

http://s14/mw690/00688eyfzy7bMLeADvLad&690

http://s4/mw690/00688eyfzy7bMLfERYTe3&690

http://s8/mw690/00688eyfzy7bMLglyUn27&690

城堡内建筑已经全部损毁,只在东北侧有一高不足1米的建筑平台,整座城堡全被高大的丛林所覆盖,没有找到类似城门的建筑遗迹,从城堡轮廓、地形地貌特征分析我觉得两株古树之间应该是城门的位置。
http://s11/mw690/00688eyfzy7bMLocQzg1a&690

http://s4/mw690/00688eyfzy7bMLojr5V63&690

原路返回古道后向西50多米沿山脊线修筑有一道城墙,城墙上端与山险相接、下端止于断崖,全长100余米,与黄草梁长城一起构成对京西古道严密的防御体系,这段城墙被称为“二道边”或“二道城”,城墙外侧约30米路边岩石上有“二道城”石刻,落款“甲午秋向东”。
http://s7/mw690/00688eyfzy7bMLsWXd4a6&690

http://s7/mw690/00688eyfzy7bMLt5aqGe6&690

http://s5/mw690/00688eyfzy7bMLtcts854&690

就在我以为今天的勘察已经基本完成,心情愉悦的漫步在平缓的古道上尽情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时候,古道右侧一则“哨所”石刻让我有些猝不及防,虽然这里确是一处设置哨所的绝佳之地,但我敢说这只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而已,而另一处石刻“车坪”却让我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书法家们的思想我们真的不懂,权当仅仅是艺术欣赏吧。
http://s11/mw690/00688eyfzy7bMLy4VbI5a&690

http://s13/mw690/00688eyfzy7bMLABbD65c&690

而真正和古道及长城有关联的是距离二道边城墙600米左右道路左侧石壁上的明代石刻,这是守关将士修筑古道的记事刻石,左侧是柏峪村委会关于该石刻的说明,其内容为:“李宫修路石刻注:‘时正德岁次已卯孟夏日守口千户李宫修’系明正德十四年(1519)刻石,此石刻证实修古道官员李宫乃明代守天津关之千户,中级将领,时统兵约1120人。刻石乃古迹,此古道军旅通用,虽地势陡峻,但可往来驰骋,望爱之护之。——(谭怀孟撰文)”落款为“柏峪村委会2014.9.20”。虽然该说明中刻石的内容读起来很顺畅、合理,但仔细观察原刻石第一个字与繁体“時”笔画似不相同,而“守”字上方好像还有一字。需要明确更正的是明代天津关属沿河城管辖,而沿河城最高将领为千户,天津关守口官员应为百户,也就是说千户李宫乃天津关的上级沿河城主官,但不可否认的是柏峪村委会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为柏峪村委会点赞。
http://s5/mw690/00688eyfzy7bMLHd9LC94&690

http://s15/mw690/00688eyfzy7bMLI6hki5e&690

至此此行的主要目的已经达成,时间还不到10点,按我的速度就此去黄草梁领略一下那里的高山草甸风光确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但因为还有领导安排的其他任务下午3点之前必须到家,只能忍痛割爱了。

继续向前享受一段古道徒步乐趣后转身折返,绕道象鼻山获取了更多石刻艺术欣赏机会和领略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景,一并展示于后与读到此文的朋友共享。
http://s7/mw690/00688eyfzy7bMLPt8mW96&690

http://s1/mw690/00688eyfzy7bMLPBD3i10&690

http://s4/mw690/00688eyfzy7bMLPHJTRb3&690

http://s14/mw690/00688eyfzy7bMM6QnVj7d&690

http://s7/mw690/00688eyfzy7bMMad4nI86&690

http://s14/mw690/00688eyfzy7bMMeIHYp4d&690

http://s2/mw690/00688eyfzy7bMLQiOnDd1&690

http://s15/mw690/00688eyfzy7bMLQpquqde&690

因此行许多石刻均出自“向东”之手笔,更有“悬空石门”落款“甲午张向东”,查阅网络资料获知:“张向东,硕士学历,自幼爱好书画,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尊师重友,刻苦钻研,各体兼擅,尤工隶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画界联合会书法艺术研究院会员、中国诗酒文化研究会(文化部直属)书画院理士、北京市委市直工委书法协会会员。”

天津关二道边、城堡、马厩暨石刻观赏部分轨迹截图如下。《六只脚》本次勘察历时4小时,全程8.8公里,累计上升681米,累计下降683米,因为此行皆有道路通达本人认为难度系数为:一般。
http://s7/mw690/00688eyfzy7bMMjiOKa1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