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6章解读
(2017-12-28 10:10:51)
标签:
道德经文化把周易还给老百姓 |
分类: 道德经 |
道德经第26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8.20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人法地就是要效法大地的厚德载物,犹如草木只有把根深深扎入大地,从大地汲取营养才能茁壮成长。一个人如果头重脚轻怎么能走稳路?统治者也只有以百姓为重才能巩固其政权,故称“重为轻根”。
失去了大地的引力,万物就会漂浮到空中。失去了大地厚德的沉静,人就会失去根基偏离大道,以至于虚妄狂躁。只有沉静才能归其根复其命,从而主宰制止躁热躁动,故称“静为躁君”。
所以君子须臾不离大道之根,犹如大车稳稳重重,道德在身才能脚踏实地行走于社会,故称“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像燕子那样,每年虽然南飞,但来年春天必然北归。象征一个人阅尽世间的荣华富贵绚烂多彩,也能超然脱俗不为所动,故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为什么有些拥有万乘之国的天子不以道莅天下?轻视民众会动摇国家的根基,违逆天道狂躁妄动还会失去天下,故称“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读】
26.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揭示“人法地”的重要性,从天道地道引申到人道。
上一章最后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老子在本章就紧接着阐述“人法地”的道理。
大地有什么德行值得人去效法?《周易》第2卦坤卦就是描述大地的厚德载物,大地厚重所以能养育并承载万物,犹如草木只有把根深深扎入大地,从大地汲取营养才能茁壮成长。也像一个人如果头重脚轻,怎么能走稳路?统治者只有以百姓为重才能巩固其政权,故称“重为轻根”。
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了大地有引力,如果没有了大地的引力,万物就会漂浮到空中。丢掉了大地厚德的沉静,人就会失去根基偏离大道,以至虚妄狂躁,只有沉静才能归其根复其命,从而主宰制止躁热躁动,故称“静为躁君”。
重和轻是指物体的重量,静和躁是说思想上的重和轻,根是万物的根基,第16章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还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26.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从正面具体展现君子如何为重不轻,处静不躁。
“辎重”本是军事用语,行军打仗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泛指一切后勤保障。
老子把大地和君子的深厚德行比作是君子的辎重保障,君子终日要须臾不离大道不忘修德,犹如大车稳稳重重前行,道德在身才能脚踏实地行走于社会,故称“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燕”指燕子,是一种候鸟,每年深秋飞到南方去过冬,来年早春又飞回北方自己的家。为什么燕子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大迁徙,并不是因为燕子怕冷,而是由于燕子的觅食习惯,燕子只在空中捕食飞虫,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和果实,冬天北方的飞虫很少,所以燕子要到南方去。
每年迁徙的燕子都要往返数千里,飞过万水千山最终还要回到自己的家,飞得再高再远,还要回到自己的窝。以此引喻君子阅尽人世间的荣华富贵,还能超然脱俗不为所动,终究回归于大道,故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26.3“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从反面对照某些失德君王的作为和后果。
“乘”读作(sheng),指的是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此“万乘之主”指的是掌管天下的天子。
上一句说“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而有些拥有天下的君王不仅失道失德,而且还轻视天下的百姓。轻视民众会动摇国家的根基,违逆天道狂躁妄动还会失去天下,故称“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把周易还给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