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5章解读
(2017-12-28 09:46:22)
标签:
道德经文化把周易还给老百姓 |
分类: 道德经 |
道德经第25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8.20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了,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空虚而无边无际,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运行,无灭无生永不枯竭,它创生了天地,可以作为天地之母。
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勉强给它取了个“字”叫“道”,并勉强用“大”来形容它。何为大和逝,向内向外四面八方伸展开去,消失得无影无踪,故称“大曰逝”。何为逝和远,伸展到最遥远之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故称“逝曰远”。何为远和反,道是循环往复的,画了一个圈最终又返回它的本源,故称“远曰反”。
道是如此的大逝远,我们若求大求远去追着它,不仅难以企及,反而会迷失在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世间万象里。其实道就存于每个人的自身,最远的就是最近的,只要心中清净,天边就在眼前,这就是认知大道的“远曰反”。
从相生的顺序看,道生了天,天道循环往复造成了大地的春夏秋冬,大地又承载养育了人。道为“大”,天地人也都可称之为“大”,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宙之中共有这四个大,人也居其中一大。
所以从相承的角度看,就要一级一级反推回去,人效法大地的厚德载物,大地效法天的自强不息,天效法道的无为不言,而最高层次的道则效法它自己的自然而然。
【解读】
25.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描述道的形态。
“物”指的是道的物质物态,道既有“无”的一面,又有“有”的另一面。宇宙的道是无始无终的,而太阳系的天地则是后天而生的,第4章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故道先天地而生,天地再创生世间万有之“物”。
“寂”是寂静无声,“寥”是辽阔无边,也就是第14章的“希夷微”。《周易》乾卦《大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好像没有外力相助,本身就具有无穷无尽的动力,并且无灭无生无始无终,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
第1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6章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故称“可以为天下母”。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了,是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空虚而无边无际,是为“寂兮寥兮”。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存在,不为任何外物所改变,是为“独立不改”。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运行,无灭无生永不枯竭,是为“周行而不殆”。它创生了天地,生成了天下万物,故称“可以为天下母”。
25.2“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揭示出“道、天、地、人”的相生顺序。
第1章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人有姓有名,成人后还要取个“字”,女孩子未出嫁称为“待字闺中”。在《道德经》中,“名”还有描述形容的意思,老子说我不知道它的大名叫什么,只能勉强给它取个“字”,故称“强字之曰道”。我也无法详细描述它,勉强把它形容成“大”,故称“强为之名曰大”。
那么什么是“大”,《道德经》中共有58个“大”字,其实“天、大、人、王”几个字很有渊源,“王”字三横一竖,上横代表天,下横代表地,中横代表人,一竖象征通贯天地人三才,就可以成为“王”。“天”字将下面的“地”去掉,将一竖换成“人”,指的是大地以上的天空。“大”字又将“天”上面的一横去掉,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上天和下地都束缚不了它,故称之为“大”。
“逝”字从“辵”从“折”,“辵”读作(chuo),疾走,“折”是拐弯折断,消失,比如消逝流逝飞逝飘逝。正因为“大”不受上天和下地的束缚,所以可以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以至于隐没消逝不见了,故称“大曰逝”。
“远”是距离的远近,遥远得没有尽头,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是为“逝曰远”。“反”是物极必反,道的运行是呈圆周形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遥远到极致就又返回到它的本源,回过头来重新开始,是为“远曰反”。日月旋转冬去春来,阳极生阴,阴极反阳,剥极而复,后面第40章继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也强调“反”是道的运动方式。
道是如此的大逝远,我们若求大求远去追着它,不仅难以企及,反而会迷失在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世间万象里。其实道就存于每个人的自身,最远的就是最近的,只要心中清净,天边就在眼前,这就是认知大道的“远曰反”。
道之“无”生了天之“有”,天体日月循环往复造就了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大地又养育了万物和人,一级生一级,逐级把基因遗传下来。所以从相生的顺序来看,道大成就天大,天大成就地大,地大又养育了人大,因此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25.3“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人、地、天、道”反向的相承关系,找到了效法天地大道的根本依据。
“域”指的是道支配的整个宇宙,“宇”是空间,“宙”是时间,整个宇宙有“道天地人”这四大类,是一级一级生成的。那么反过来,就要返回头一级一级往回相承。
所以说作为最底层的人要效法大地的厚德载物,而大地要效法天的循环往复,天要效法道的无为不言,道是最高层次的,它效法自己的自然而然。
《道德经》中的“自然”不是我们常说的“自然界”,而是“原本如此”之义,《道德经》共有5个“自然”,第17章“百姓皆谓我自然”,第23章“希言自然”,第51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64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有点像五行的相生相克,中国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由来已久,早在8000年的伏羲时代就已经成熟了,古人将世间万有划分成这五类属性,它们的相生相克推动了万物的生生灭灭。相生的顺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的顺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张武忠2017.8.20于北京。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把周易还给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