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故事看如何写作(一)
(2016-06-22 15:38:31)
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其实《红楼梦》中就遍布着真真假假,亦真亦幻、亦幻亦真这种境界是其他书籍所没有的。比如:今天让你们学习的第48回这部分内容,表面上是作者在向我们讲述香菱学诗的故事,其实是通过黛玉等人之口,来给我们讲解写作的方法。同时也展现了初学写作者一般要经历的三种境界。写作的宗旨一法通而百法通,并不是说写诗才要求这样写,其实写文章也是可以借鉴这样的思路的。
首先,初学写作之时要有一定积累,还要善于模仿,但是取法应高。古人曾云: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若是你一上来,就取法了个下者,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一旦你效法的对象从一开始就选错了,对于你将来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之前我一再向大家强调读书要读一流的书,就是这个道理。你们看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对香菱说:
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不要因为一些书本浅显易懂,自己读起来轻松愉快就专找这样的书读。殊不知对你没有帮助,贻害也大。我们现在好些同学,老去找些漫画、校园青春小说来看,这样没有嚼劲的书,有什麽看头呢?
林黛玉给香菱的提议是这样的: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先将王摩诘、老杜、李青莲的诗,认认真真分别读个一两百首在心里做底,王摩诘、老杜、李青莲这三人是谁,同学们下去的时候已经查到了资料,分别是王维、杜甫、李白。那么,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学他们的诗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1、我之前给大家讲过,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标志性的文学。汉代是赋,唐代是诗,宋代是词、元代是曲、明清是小说。不是说只有唐代在写诗,其他朝代的人就不写了,而是因为诗歌的最高成就是在唐代。而李白、杜甫、王维就是这种最高成就的代表。正所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既然我们已经打算要学了,那么一开始,就应该学最好的那个。
而王维则又有不同,这我们得先从他的名字谈起。他姓王名维字摩诘,这样的起名是有一定用意的。因为,他的名和字连在一起,就成了维摩诘。维摩诘是佛教创教早期的一个著名的人物,长于佛法以能言善辩而著称,留有经文《维摩诘所说经》。王维以此人的名字为名,本来就很有深意。他被称为“诗佛”,诗歌的特点平淡、空灵、禅意悠长。
三座高峰、三种境界,那么林黛玉最推崇的是哪个呢?我个人认为她倾向于李白。你看她下面的话: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她让香菱看完了前三个人的时候,再看看这几个人的:陶渊明、应瑒、刘桢、谢灵运(谢眺)、阮籍、庾信、鲍照,这几个人的风格是怎样的呢?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另外两首诗了,一首是杜甫写的《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里面的庾开府指的就是庾信,南北朝时期的人物,他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故而世称庾开府。鲍参军指的是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杜甫在自己的诗中赞美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高远的才思远超一般人。既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另一首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里的小谢,指的是谢眺,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小谢的诗歌特征是“清发”,即清新秀发、诗文俊逸。在这里李白自喻为小谢。所以,陶渊明、李白、庾信、鲍照走的都是清丽且不矫揉造作的道路,这是我们写作文需要学习的地方。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是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