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2017-06-02 22:09:47)分类: 教学反思 |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1,本课的生字比较多,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运用识字方法,对于课文中的生僻字、嗡、啾、鼾、藻,不用重点讲叙,只是鼓励学生识记,但不要求掌握。
2,如何让学生认识,玉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呢,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上完课文后,可以采用比较法,进行最后的总结教训。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课文正是运用比较等方法介绍海底的景和物的。课文把海面和海底作比较,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已知到未知,清楚地介绍了海底的“静”和“暗”。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描绘海面的句子,想自己见过的情景,对比想像大海的深邃,海底的沉积和漆黑。
海底的“各种声音”是一个谜团,学生难以想象和区分。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列举出来,每句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声音进行描摹。这样,海底各种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就介绍得一清二楚。在教学时,教师抓住这些句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模拟一下蜜蜂“嗡嗡”、小鸟“啾啾”、小狗“汪汪”和打鼾的声音,比较他们的不同,从而想象出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奇异声音。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深刻地了解文章所描写的内容。
课文是第四自然段介绍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其中介绍海底动物的行进时,用速度很慢的“海参”和速度很快的“梭子鱼”作比较。梭子鱼的速度快到什么程度?课文又用火车和它作比较。
课文第五自然段介绍海底植物,用“最小的单细胞海藻”,与最大的海藻长度作比较。
由此可见,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海底世界的景物。教师要牢牢的把握住每段内容中的可比较之处,启发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想象海底的景色,了解海底的物产,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获得“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样一个认识,进而使学生产生开发海底物产、造福人类的理想和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