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育界:读西方童话,孩子长不大
(2022-06-22 08:58:57)
标签:
财经教育体育 |
分类: 教育 |
近20年教育领域盛行崇洋风潮。举一例,有一篇文章《女孩气质培养要向6位公主看齐》。是哪六位?友爱的白雪公主、善良的灰姑娘、聪明的贝尔公主、勇敢的小美人鱼、自信的茉莉公主、多才多艺的睡美人。每一位都是蓝眼金发,让人想起四个字:数典忘祖。
小孩子“开窍”之前必要多思,而多思就需要借助多看启智的文章,例如小孩子从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开始。通过看书、多思、“开窍”,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在我们身边,有的人读书越多脑子越聪明越“开窍”,也有人读书越多脑子越是僵化不“开窍”,两者的差别就在于读书当中有没有过“多思”。
2 西方童话中的文化境界和中国孩子身边的现实文化环境缺少配合,不搭界,由此不利于小孩子的习得成长。
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来自他的两种天性:求知解疑的兴趣和期望成功的愿望,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途径首先就是模仿,他们很自然地从大量的模仿中体验成功、得到成长,“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由此世间才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当下有人在讨论孩子爱看什么书?有一点不可以忽略:孩子最爱看大人看的书,孩子最爱做大人做的事,他要求知,他要成功,他就盯着身边的大人。
3 人的大脑容量有限,有效学习时间有限,让儿童沉浸于西方童话,就弱化了儿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启蒙有自己的特征,和西方童话不同,例如:
1.中国拥有几千年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不识字的父母借用大量的口传故事、成语、俗语来教育儿童,依旧可以代代相传,延续不断。
2.虽然口传故事的情节未必真实,不同人有不同的演绎版本,但是故事中的环境、人物、逻辑道理都符合中国社会的真实生活,不同于西方童话中看不出年代、没有社会环境的虚拟世界,所以儿童所得到的“领悟”可以和身边的生活搭界,让他们有机会“活学活用”,得以滋养成长。
3.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化教育对于民族的振兴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张良拾鞋”、“孔融让梨”传承中华民族的孝亲文化;“杨家将”“岳家军”“岳母刺字”“苏武牧羊”传承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卧薪尝胆”传承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传承中华民族的哲理智慧。一些儿童教育专家热衷于让中国儿童大量阅读西方童话,轻者说是“丢了西瓜捡芝麻”,重者说是“丢了民族魂浸身白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