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教育界:读西方童话,孩子长不大

(2022-06-22 08:58:57)
标签:

财经

教育

体育

分类: 教育

20年教育领域盛行崇洋风潮。举一例,有一篇文章《女孩气质培养要向6位公主看齐》。是哪六位?友爱的白雪公主、善良的灰姑娘、聪明的贝尔公主、勇敢的小美人鱼、自信的茉莉公主、多才多艺的睡美人。每一位都是蓝眼金发,让人想起四个字:数典忘祖。

 六位“小公主”都活在西方童话世界,若是以她们为榜样,中国孩子如何能够长大?

    今天一些人说起中国儿童教育,必定要谈到西方童话,其实,你若是把西方童话视为中国孩子启蒙教育的重器,误区多多,弊大于利:

    1 读西方童话,儿童生出浪漫幻想,这与“培养人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并不搭界。有些人极力抬高西方童话的启智作用,其结果一定是误人子弟。

    依据心理学研究,大脑活动有五个层次:感知、认知、记忆、思维、想象。人们的“想象力”产生于前四个层次大量活动后的积累和跃变,今天有很多中国孩子缺乏想象力,原因在于其大脑活动被限制于记忆层次,他在学习中过度专注于“读记背”,长期缺少多思,也就不可能生出灵感,得不到顿悟,想象力匮乏,这和读不读西方童话没有关联。

小孩子“开窍”之前必要多思,而多思就需要借助启智的文章,例如小孩子从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开始通过看书、多思、“开窍”,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在我们身边,有的人读书越多脑子越聪明越“开窍”,也有人读书越多脑子越是僵化不“开窍”,两者的差别就在于读书当中有没有过“多思”。

    如是,西方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给孩子们带来的更多是憧憬、羡慕、梦想,对于孩子们多思、求解、回答为什么,无所助益。想想,孩子若是没有了多思,何来有智慧和创新?

2 西方童话中的文化境界和中国孩子身边的现实文化环境缺少配合,不搭界,由此不利于小孩子的习得成长。

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来自他的两种天性:求知解疑的兴趣和期望成功的愿望,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途径首先就是模仿,他们很自然地从大量的模仿中体验成功、得到成长,“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由此世间才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当下有人在讨论孩子爱看什么书?有一点不可以忽略:孩子最爱看大人看的书,孩子最爱做大人做的事,他要求知,他要成功,他就盯着身边的大人。

    就此想一想,你若是让儿童浸身于西方童话世界,从中感受的环境、事物、心态和身边的现实世界毫不搭界,他们如何能够模仿、习得、成长,又如何能够认知真实的世界、适应现实生活。浸身于西方童话世界的女孩子只能是羡慕、憧憬、痴迷于“小公主”的美梦,幻想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素质并不搭界。

3 人的大脑容量有限,有效学习时间有限,让儿童沉浸于西方童话,就弱化了儿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启蒙有自己的特征,和西方童话不同,例如:

1.中国拥有几千年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不识字的父母借用大量的口传故事、成语、俗语来教育儿童,依旧可以代代相传,延续不断。

2.虽然口传故事的情节未必真实,不同人有不同的演绎版本,但是故事中的环境、人物、逻辑道理都符合中国社会的真实生活,不同于西方童话中看不出年代、没有社会环境的虚拟世界,所以儿童所得到的“领悟”可以和身边的生活搭界,让他们有机会“活学活用”,得以滋养成长。

3.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化教育对于民族的振兴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张良拾鞋”、“孔融让梨”传承中华民族的孝亲文化;“杨家将”“岳家军”“岳母刺字”“苏武牧羊”传承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卧薪尝胆传承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传承中华民族的哲理智慧。一些儿童教育专家热衷于让中国儿童大量阅读西方童话,轻者说是“丢了西瓜捡芝麻”,重者说是“丢了民族魂浸身白日梦”。

    想一想,读西方童话,如何能让孩子们长大?有的女孩子进了大学,睡觉要抱着绒毛兔,看电影要追问谁是好人,幻想着好运从天上掉下来,以呆萌神态为最美,他们心中留着公主梦,是不是就有了公主气质呢?

   斗转星移,春花秋实,儿童的成长历程不可能暂停,不可能倒回,一定不要让儿童浸身于幻想世界,幻想是欲望驱动的,灵感是思维驱动的,幻想和“想象力”“创新能力”并不搭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