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相马:说说吴健雄、屠呦呦
(2022-05-27 09:55:16)
标签:
财经教育体育 |
分类: 经济 |
吴健雄、屠呦呦都是一流科学家。吴健雄是科学院院士,没有拿到诺奖;屠呦呦拿到诺奖,至今不是院士。为何二人境遇不同?
1 回看宇称不守恒理论得到诺奖。
1956年杨振宁李政道发表论文,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整个物理学界对此哗然,一致认为理论不正确,论文中给出的实验方案也不可能完成。
包括杨李二人在内,谁都不曾料到,时间过去不到一年。吴健雄成功完成了相关实验,宇称不守恒理论得到证明。于是在一年之内舆情大翻转,物理学界再一次哗然。
正是得益于一年之内大翻转,杨振宁李政道年纪轻轻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按照一般规律,诺奖成果大多是在十几年二十年前完成的,经过较长时间积累,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加,才能有机会得到提名。
想一想,如果没有吴健雄完成了学界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实验,宇称不守恒理论就不可能获得诺奖;如果这个实验是在很多年后才得以成功,宇称不守恒理论也未必一定获奖,毕竟在二十年间产生的新成果有可能很多。
2 回看青蒿素得到诺贝尔奖。
诺贝尔设立巨奖的初心就是授予“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青蒿素治疗疟疾成绩显著,屠呦呦获奖当属实至名归。
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有过评价:“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屠呦呦至今没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很多人不平。吴健雄没有得过诺奖,也有很多人不平。缘何?
中国科学院评选院士看重候选人的科研影响力: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诺贝尔奖评选看重候选人的社会影响力: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由此对比,吴健雄的社会影响力逊于屠呦呦,而屠呦呦能够得到国家颁发的“共和国勋章”。屠呦呦的科研影响力逊于吴健雄,而吴健雄能够多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
评选院士、评选诺奖都是优中选优,如同伯乐相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若是此伯乐与彼伯乐眼光有所不同,选中的千里马也就不同。
再举一例,杨振宁的另一个科研成果:杨-米尔斯方程,在科学界影响力巨大,被物理学界视为可以和爱因斯坦相对论齐肩,至少有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都是借助杨-米尔斯方程得以成功的,可见这个方程的科学影响力有多么大。但是,杨-米尔斯方程没有得到诺奖,因为它的社会影响力逊于宇称不守恒理论。
如是,伯乐相马,眼光不同,诺奖院士,各有其衷,这里不涉及“公平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