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主编语文新课标产生两个颠覆性错误
(2022-05-26 19:46:51)
标签:
财经教育体育 |
分类: 教育 |
温儒敏作为教育部的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似乎是绝对权威,但是,温儒敏本人没有中小学的教学经历,没有亲口尝过梨子,如何能知道梨子的滋味?
旁观者未必清,由温儒敏主编语文新课标就产生两个颠覆性错误:
1 用专业知识教学思维来主持修订基础文化知识教材。
中小学语文课只是基础文化课的一个部分,语文知识很重要,它也只是国民文化知识的基础部分之一,主编不能只想着语文专业须要加强。
安排大量古文都要背诵,安排课外海量阅读,而且明确全部推荐书目都纳入考试范围,对此,任何一个当过班主任的教师都要反对,因为学生不是只学习语文这一门功课。
根据国民文化素质培养的要求,中小学的每一门功课都是应该认真学习的,都需要保量保质。时下已经明确音体美劳要增加课时,还要增加考核。有考核就得有备考,就要支付备考成本:时间、精力、财力。
同时根据“双减”要求,必须控制课外作业负担。想想,今后大量背诵古文是不是负担?这个负担如何来控制?被纳入考试的海量阅读是不是负担?这个负担怎样控制?
于是,我们先不要奢谈“学习兴趣”,先说清楚“负担”到底有多大?
新课标指定那么多古文篇目和课外阅读书目,主定人有没有考虑过学习的时间成本到底有多大?学生们能否有质量地完成?
建议:编写语文新课标的人先行给学生实际授课一个学期,把学生的实际负担搞清楚。现在你没有实践中的真知,凭着想象指导教师如何运用新课标,听起来头头是道,好听不好用。
2 用考卷设计来制定课程设计。
为什么新课标要加进去那么多古文背诵和海量阅读?温儒敏直言:语文试卷要实现15%的学生做不完,从而拉开差距。
想想就明白了,如何能够让学生考试做不完?把大量古文和海量阅读放进去,只要数量足够大,做不完考卷的学生也就足够多。
人们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现在需要声明: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不能想着让学生做不完语文考卷,由此师生就会更加重视语文课。
中学语文新标定的“漫无边际的考试范围”让教师和学生无可奈何、无所适从。把“漫无边际的课外阅读”都放进考试范围,这显然是为了避免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于是又拿起了“考试”这个指挥棒,让这个棒子分量更重些,以至于语文教师和学生都猜不出它的轻重。
考试可以是学习指挥棒,可以是教学指挥棒,还可以是主编教材的指挥棒?
中小学是每个人文化知识打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一是要全面不偏科,二是要循序渐进同步提高。新语文教学把古典文教学从小学5年级提前到3年级,科学吗?小孩子有没有和古典文相关的地理历史认知?
不只是语文学科,所有中小学教材的主编都必须有实际中小学教学经验,熟悉这个教学体系。例如:语文、地理、历史、哲学明显是相互关联,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同样明显有相互关联。不理解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编出的教材“各吹各的调”,损害整体教学的效率。
大学教材与中小学教材有质的区别,没有中小学教学经验的人来主编中小学教材,只能得到一座“烂尾楼”,看似高大上,却是让教师学生无可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