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穷人不愿意干活”?
(2021-01-19 09:26:55)
标签:
财经体育文化 |
分类: 经济 |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观察美欧经济有感:“富人不愿意投资,穷人不愿意干活”,美欧经济要腾飞比较困难。
为什么“富人不愿意投资”?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追求利益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马克思也曾经引用过一段名言: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富人不愿意在美国投资实业,自然是为了追求更多投资利润。
二战后,经过30年经济恢复,发达国家一个个重回富裕,而后美国资本率先开启了跨国经营热、资本经营热,当有大量资本离开国内流向新兴市场,有更大量资本离开实业流向金融市场,美欧富国的实体经济被“釜底抽薪”大伤元气,经济发展必然降速。
进入新世纪之后,美国经济始终处于低增长常态,金融投资疯狂,国内实业投资减少,华尔街代表的大资本早已经国际化,更加热衷于在世界各地搅局谋利,对于国内实体经济,显见着“富人不愿意投资”。
从微观经济看,资本趋利就要降低成本,在美欧国内的实业投资不断减少,如何减少人工成本?盛行两个用工模式:
1 乐于使用移民劳工,例如在肉类加工、建筑、农业劳动等部门大量使用愿意接受低薪的低技术移民。由此在近几十年,政府要不断修订移民法案,还要一次次应对移民潮带来的社会冲突。
2 乐于使用零工,以此替代用工成本更高的全职雇员,造成大量“打工人”处于不停流动的就业状态。由此在近几十年,政府要不断提高失业救济,还要保持社会福利“步步高”。
从宏观经济看,更重要的因素在于:随着实体经济萎缩,生产体系少有更新,美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提供的大多数就业机会都是低技术低工薪岗位。
如是,一方面“打工人”看不到职业层次跃升的前景,找不到稳中有进的职业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打工人”处于流动用工的社会大环境,随之就习惯于“灵活失业”状态。
美国社会经济结构、资本结构、用工结构决定了“打工人”心态,既然“多干”也没有发财机遇,“少干”也不愁生活保障,“打工人”不愿意多干活,自然且必然。
“富人不愿意投资”,出于资本自由流动任性过度,脱离实业。“穷人不愿意干活”,出于社会高福利过度均等化,国民吃了“大锅饭”。只是“富人不愿意投资,穷人不愿意干活”,美欧经济想要腾飞一定很困难。
近40年,中国人告别大锅饭,喊出“时间就是金钱”,美欧人享受高福利,越来越不想干活。郭台铭是主动提出要去美国的,2017年他计划拿出600亿到美国建厂,结果铩羽而归,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美国没有工人会同意加班,多给工钱也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