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英:最识故乡人——孙为刚新书《最忆是故乡》序

(2024-01-12 10:47:50)

最识故乡人

——《最忆是故乡》序

石英

 

我与为刚同志相识三十余载,俩人既是同行文友,又是邻县老乡。我虽比他年长十八岁,但却从他的作品中,学到了不少与胶东和烟台地区有关知识与掌故。也就是说,至少他是早于我获得这些东西的。随便举例说,我从他的文稿中读到他去镇江,亲眼见到东吴大将“吾乃东莱黄县人也”的太史慈墓,还有邻近的鲁肃墓。虽都是荒冢,却是货真价实的遗址;而我是在稍后几年去镇江开会才谒见的(今均已重修)。还有,我从他的文章中还最早读到明末登州参将孔有德和耿仲明叛明降清后,率军攻取登州,但对莱州却久攻不克,故而有“纸糊的登州,铁打的莱州”之说。此前我虽知梗概却未通晓如此细枝微节。另如对栖霞郝懿行、福山王照圆夫妇之详情,他也比我所知更早更多。等等。由此可见,知识学问多寡高下并不完全取决于年齿,所知早晚与详略也是其中标志之一;他早于我多于我,同样具有“师”之含义,我认为。

还有,由于为刚的引领,我还早去了一些地方,获得了原来未知与未尽的见识。如:他最早带我去长山岛,观览了岛上发掘的众多出土文物;最先带我参见了生于明末、至今仍在结果的国内最年长的莱阳梨树以及清初号称“南施北宋”的著名诗人宋琬之故居。第一次带我和妻子登上了招(远)黄(县)之间的罗山,等等。这是我铭感不忘的。

这次他出此书,电话中希望我仍能为之写序,一是出于老友之谊,二是我也很想借此叙旧,便有点破例地答应了。一般说,写类此文章,总要最为之说些“好话”,但我更倾向于说“实话”。如果真觉得人家哪点好,说好话也是实话,不是空说,是让真货色证明其真正的价值。言及此,我不由想起许多年前读作家周立波所译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小说有个人物达维多夫是苏维埃政府派下来的工作人员,他有一句口头禅“事实如此”,动不动就冒出这句话。多少年过去,许多别的东西都忘记了,这几个字还时不时从我脑子里蹦出来。我还想,不论是自己还是别人,只要真的是“事实如此”,就不妨直言,也许对大家或多或少有点益处。

为刚的这本大书谓之《最忆是故乡》,上下两册,上册招远是他的出生地、成长地,约三十一年;下册烟台是他的工作之所,约四十年。其实这也是个基本的概念:譬如说他在烟台工作时,据我所知,也经常回老家招远,主要是去探望老母和亲人。总的说来,他的足迹主要还是金城与港城间穿梭。几十年间,阅遍人世沧桑,亲历了许多人和事,感受多多,记忆多多。为刚人勤笔勤,对一些有意义有意思的片段,往往诉之于文字,成为他生命的记录,人生道路上的里程标示,社会生活闪光的投影,乃至历史留言簿上拭擦不去的页面。所有这一切,有的是他能预料到的,而有的则未预料到其估量不尽的价值,但不论有多少事与多少人,较大量的篇幅汇集到一起,总要有一条主线甚至是几条贯穿交错以提挈组合成一个有机而非散乱的整体,那么——

首先我读出来的一条主线就是贯穿其中的人间正气。当然它主要不是靠宣言,而是通过丰富动人的事和人展现与渗透出来的。

所谓人间正气,凡是秉天地间的真纯,滤心灵中之精华,古往今来皆与邪恶污秽相对,表现出一切仁人志士之义举,但这一切又非为杰出人物所专属,任何的普通人只要胸怀正气,同样能够发光。在这方面,为刚笔下的好例举不胜举,说服力也极为充分。如上册中写了一个极小概率却极有代表性的孙天福的传奇经历。他少时因家贫北上去闯“崴子”(海参崴)当童工,后又与伙伴们远徙彼得堡务工。当时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内外交困,但他却感受到了公正、平等作为一个“人”的温暖。在这当中,他非止一次听到列宁在群众大会上的讲话,领略了这位人民领袖的风采。二十岁左右他返回中国故乡,看到的仍是满目疮痍,他的村庄因与县城很近,受到日伪等恶势力的残害也最惨重,他自家的生活可谓苦不堪言。幸而日寇投降,家乡解放,他也过上了“人”的日子,当年在人民共和国的精神“基因”毕竟还在,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终于被发展为本村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并相继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直到一九六五年他因病辞世初心未变。逝世前还无声地默念《国际歌》的俄语旋律,足见革命的“基因”和焕发出的人间正气是与生命同在的。还有,他的弟弟孙天胜作为本村支前大军的骨干成员,转战沂蒙战场,出生入死,同样充满传奇色彩的是:他竟能将牺牲的本村伙伴遗体背回了村。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又是何种神奇的信念支撑他的目标得以实现。在本卷中,至为动人的篇章不能不转到作者自己的父母——故乡革命战争的缩影与人间正气之化身。其实,有关为刚先辈的革命事迹,我以前就听说过,只不过这次通过几篇文章更见具体:《父亲与驳壳枪》《为母则刚》《党员·党费·党旗》等,都渗溢着耿耿丹心,沛然正气。作者写出这些是对的,不能因是自己的至亲就有所保留。谦虚是好的,“太谦虚”则不必要,因为那也有违我上面强调的“事实如此”的基本原则。

这种充溢着人间正气的篇章,在下册的篇章中也信手可举,如铺水盖浪的捕鱼人,孤独寂寞的灯塔看守人,与死神蹭足交臂的潜水员等等,无不感人至深。

书中另一条基线也是非常强劲的,这就是几乎无处不在的乡情、亲情、友情、人与自然之情等,时时可感、心存回报的恩情。感恩情结应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我从为刚之文中丝丝缕缕地能够读到。即使他写的是别人,也是经过他的心浸润过的。因此读起来也会觉得分外细润分外入微。如他写到女作家冰心对童年时在烟台金沟寨的感情,在同类文章中要更觉深切。我早年就听冰心说烟台对海边叫“海沿”(“沿”为儿化,去声),说明事经数十年她记得仍很真切(贵在真切)。为刚在写当代著名作家峻青时,说他自己“患了严重的‘思乡病’”,这也是颇为精约以一当十的点睛之笔。另如他忆起民俗专家、作家山曼生前为《烟台日报》民俗栏供稿时的敬业认真种种情事,透射出多方的情愫。为刚在写景时也自有不同之处:视景如友,不啻亲人,所以我说他的感恩还包括对大自然施恩之情。

无论在上册还是下册,有关民俗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这同样不应视为小摆设,而是一种文化延伸和人生中丰富的况味。为刚在写这类文字时,一向不只为猎奇,而是倾情于各自的“味道”,我觉得也算是抓住了它们的本质所在。他即使是写带有戏耍意味的民俗,我注意到也不只是表面上的欢天喜地,而与以上说的亲情、乡情、友情等情感天地一样,也有很多寓意和弦外之音。它们既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当然也应有喜怒哀乐,人生百味,世事沧桑,甚至变故多舛,都在应有之列。我读为刚忆旧之作,常能隐隐感知一种悲悯情怀,与我产生共鸣。这种情愫,可能有点沉重,却不能因其重而回避。因为它真实而更较深刻。我曾写过这样的文字:“世上除极少的绝对幸运儿之外,一生中不可能没有一点忧伤与无奈,乃至百折而少顺遂。”对此结论,我至今亦无变更。

乘此机会,我还想谈谈我所感知的为刚为文之道和行文特色。有一点是肯定的:多年来他在做报纸编辑与记者工作之余,非常爱好文学写作,写了,自然也尽可能得以发表,合适时如能结集成书当然也是一种惬意的“小结”。如此,心情上肯定也会比较充实。多年来,我觉得他已获得了稳健扎实而相当可观的业绩。但他的追求是与他的价值观和性格相匹配的,从未见他热衷于去做那些“超额”名利的“功课”,好像他也自觉意识到那些东西本就与己无缘。

为刚的行文特点给我的印象也是深刻的,跟他的为文之道十分近似。他从不追求那种大轰大嗡就怕别人听不到的“风格”,同样是扎扎实实随性运笔。但也是苍天不负真心人。多年来的砺炼,为刚绝不屑于做“平妥”或“板正”的文字匠,而是在扎实中有突破,在纯朴中见练达,在正道中有洒脱,在文质中寓智慧。他从不故作幽默,但读来却时觉有趣;他从不生硬填塞“学识”,但他显然懂得让别人有所启悟、有所获得这个道理,他的文章中最不乏使人觉得有新鲜感的“实货”。总之,他的文笔有“记者笔法”之所长,而避其可能有的所短。

从我为他的始创新书作序到现在写这篇文字,从尚属盛年(至少当时还未进入老境)到今天年届九旬,读他每本书稿的文字都能有某些新的感觉,足见他从未完全停步,而是保持着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的态势。看来,年龄的增长也不都能对人的大脑发出“立定”的口令。

以上序文所言,有点拉杂,不当之处,祈请为刚同志和诸方家指正。

序言作者简介:石英,东莱黄县(今龙口市)人。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曾任《散文》月刊主编、《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出版《吉鸿昌》《文明地狱》等传记文学、小说、散文、诗歌等 70 余部,约 1500 万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