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为刚的博客
孙为刚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94
  • 关注人气: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年11月28日

(2023-11-28 16:21:26)

老姚是个热心人

             孙为刚

 

 “孙叔叔,我爸爸于827日驾鹤西去,已经入土为安……感谢您在他生病期间对他的牵挂。” 96日一早,我的手机里弹出这样一条短信。

发短信的是北京的朋友老姚的女儿姚贞,看着这条不过几十个字的短信,我与老姚相识、相知30余年的往事拉洋片似的浮现眼前……

大约是1987年夏秋之交的一天,在烟台海员俱乐部,我见到了来烟台采访组稿的《工人日报》文艺部负责人姚荣启。老姚时值不惑,湖北汉口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当过工人,做过编辑,在《工人日报》工作多年。他中等个儿,嗓音有些沙哑,说起话来不疾不徐,清癯的方脸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这是老姚给我的第一印象。

我当时正在《烟台日报》公交财贸部工作,主要采访对象是工交财贸战线的干部职工。第一次见面,我问老姚,我们这些地方报纸的记者能为《工人日报》提供哪些方面的稿件?老姚几乎未加思索地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烟台具有海洋特色的行业很多,像海洋捕捞、远洋运输等具有海洋特色的人物或者事件,都是很好的题材,也是别人很难碰到的题材……”

见面虽短,话语也不多,但对我启发很大,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便十分留意这方面的题材。

19883月的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首次远征大西洋的画面,这支船队就来自烟台渔业公司。我立即深入烟台渔业公司,采访了带领这支船队的船长高守延及其他船队人员。

两个月后,我完成了报告文学——《魂系海洋》,并将稿件寄给了老姚。两个月后,《工人日报》“百花园地”副刊以大半个版的篇幅刊发了这篇4000多字的报告文学,这是国家级报纸的副刊第一次刊发关于远洋渔业题材的报告文学,引起一定的反响。

在后来的记者生涯中,老姚的启发和指点一直鼓舞着我,我继续在这些领域不断探索。19898月,《人民日报》副刊“文学作品”版以大半个版的篇幅刊发了我撰写的反映我国远洋渔业领域的报告文学——《远洋渔歌》。同年,这篇报告文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高中语文补充教材。19923月,《经济日报》副刊“绿园”以大半个版的篇幅刊发了我撰写的反映潜水员事迹的报告文学——《潜水员的故事》。1993年初,我撰写了一篇反映航标工人的报告文学——《灯塔看守人》,稿子有些长,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稿子寄给了老姚。几天后,老姚回电话说,稿子有些长,不适合报纸用,我给你推荐给杂志吧,看他们能不能用。几个月后,《五月》(文学双月刊)全文刊发了这篇1万多字的报告文学。

作为一个地方报纸的记者,我深知在国家级报刊刊发稿件的难度,能有这些收获,我从心底里感激老姚的鼓励和帮助。

1993年,我所在的报社成立文艺部,我忝列主任之职,负责报纸副刊的编辑工作。1995年,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在京成立,老姚当选为研究会的秘书长,我所在的报纸成为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的理事单位,我与老姚有了工作上的接触。研究会几乎每年都要召开年会,只要有机会,我都争取参加,与老姚这位秘书长的接触越来越多。

1995年年会期间,我与老姚谈起我对副刊主旋律和多样化的一些思考,老姚鼓励我好好思考一下,结合实践写篇论文,争取提交给明年的年会。回来后,经过认真思考,结合这几年办副刊的实践,我撰写了论文——《试论副刊主旋律与多样化的辩证关系》(全文约5000字),并按时提交给副刊研究会。19969月,年会召开前夕,老姚打电话给说,论文写得不错,抓住了当前副刊编辑方面的热点问题,被评为年会论文一等奖,让我准备一下,在年会上宣读论文。19988月,这篇论文还被收入了厉以宁主编的《中国改革发展文库》一书。

2002年后,我离开了副刊编辑岗位,转入报社历史研究领域,与老姚没有了工作上的接触,但是日常的电话与书信联系并未中断。2016年,担任了20年副刊研究会秘书长的老姚也卸下了秘书长的担子,但多年的深厚友谊和性情相近仍然将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学会发微信之后,我们之间便建立了微信联系,几年如一日,每天发一个问候的微信,有时通通话,知道彼此信息,心有所安。

20201221日,《烟台日报》刊发了我撰写的一篇反映故乡招远的乡亲们在战争年代奋勇支前的稿件——《打不垮、拖不烂的钢铁担架团》(全文约6000字)。几天后,老姚拨通了我的电话,说在网上看到了这篇稿子,认为不错,准备推荐给一份杂志,不知能不能用。我说你都退休多年了,稿子已经在当地报纸发表过了,你就不用再为稿子费心了。没想到两个月后,国家级期刊——《纪实》(半月刊)配彩图全文转发了这篇稿件。

相识、相知30余年的老姚走了,但他那总是挂在脸上的淡淡的微笑,他那毫无保留的热心助人的件件往事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