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为刚的博客
孙为刚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94
  • 关注人气: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招远带人称的歇后语

(2023-11-04 09:49:25)

招远带人称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是一种生动形象、内涵丰富的俗语,类似于谜语的谜面和谜底。歇后语的内容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无不精到准确,有的富含哲理,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3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招远带村名的歇后语溯源”,见报后引起一些乡亲的关注,有人提议,何不再来一篇带人称的歇后语?言之有理,欣然从命。 

在收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因为这类歇后语的主人公或是我们的街坊邻居,或是生活中的熟人朋友,所以这类歇后语格外引人注目。下面试举几例。

“大喜儿他妈吃面 ——没(音mu)有数” 

招远民间,叫大喜的人不少,大喜他妈也就有许多。但是这句“大喜他妈吃面——没有数”中的这个大喜,究竟是哪乡哪村的大喜已难以考证,这句歇后语产生的年代也无法确定,大背景应当是物资匮乏的年代。那时,人们吃上一顿饱饭已属不易,而放开肚皮吃面条更是一件奢侈的事。因此,当大喜他妈有机会做客吃面条时,吃得比较多也在情理之中。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skiamtV4osiaibK3ncR1D6jCVabm4TvlKFOfYVibF1MmGTl2DBa9N0GAmMVAyL6Z4d4Jb1Os4Va1jJdvcXatfq0B5w/640?wx_fmt=jpeg

 

至于为什么会“没有数”?我想大概与当时的情况有关。那个时候吃面条肯定不像现在,面条一碗一碗地摆在面前,吃了几碗,一目了然,数得过来。大喜他妈吃面的那个年代,应当是一手端碗,一手拿筷子,吃了一碗再捞一碗,一碗一碗又一碗,一直吃到嗓子眼儿。正在此时,有人问她:“大喜儿妈,吃了几碗了?”大喜他妈这才打着嗝儿说了一句:“没(音mu)有数。”于是,这句歇后语便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这句歇后语本意是讽刺大喜他妈贪吃,这种事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好不容易碰上一次可以敞开肚皮吃面条的机会,不记得吃了多少碗,事出有因,情有可原。现在,这句歇后语的本意已经发生变化,当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那些做事马大哈,工作粗拉拉,心中没有数的粗心人时,人们便会以“大喜儿他妈吃面——没有数”来予以回敬。

“嫚儿妈姆包脚 ——反了劲(音jun)儿” 

像大喜他妈一样,旧时的招远农村,女孩儿起名叫“嫚儿”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这句歇后语中的主人公到底是哪个村的“嫚儿她妈”,难以考证,但生活中一定是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的。 

这句歇后语产生的确切年代不好断定,但这句歇后语中的大背景是可以断定的,肯定是妇女缠足的年代,因为语中的“包脚”说的就是妇女缠足的年代。有关中国妇女缠足的年代史学界说法不一,主流观点是始于宋代,止于清末。那时的人们以脚小为美,所以缠足之风盛行。为了能嫁个好人家,女孩从四五岁开始缠足,乡间叫“包脚”。包脚的主要用具是一条长长的布带子,自脚踝处以下紧紧包裹使之骨骼变形,直至骨骼定型才解开裹脚布带。这是一种摧残女性的陋习。有资料记载,被缠足的女孩“彻夜哀号,痛苦不已”。 

包脚的主要做法是用长长的布带子缠绕定型,但是左右脚缠绕的方向是不一样的,而这个“嫚儿妈姆”慌乱中缠错了方向,本来应当向左,她向右,本来应当向右,她却向左,无意中更增了女儿的痛苦。 

这句歇后语本意是讽刺一些妇女粗枝大叶,左右不分,以至于使了反劲的现象,到后来,每当碰到某些人违背规律,开倒车,使反劲的情况,招远人便会回敬他“嫚儿妈姆包脚——反了劲儿”。

“先生哈(喝)果子(桃酥) ——不熊” 

在这个语境里,招远人口中的先生指的是教书先生,即今天的老师。早些年的读书人,除了少数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大部分人则留在乡村,或书馆教书,或受聘到他村当先生教书。有许多读书人一生的梦想就是当个教书的先生。 

在农村,先生是个体面的工作,温饱是没有问题的。过去的乡村教师大多吃派饭,即由各位学生的家庭轮流负责老师的一日三餐。一来出于对先生的尊重,二来也想让先生对孩子有个好印象,所以,轮到谁家管老师的饭,各家都会尽其所有,给先生做几顿拿得出手的好饭食。在那时,农村孩子们的口中有一句顺口溜:“瓤儿饼,炒鸡蛋,先生吃,学生看。”很能说明孩子们既羡慕又嫉妒的心情。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skiamtV4osiaibK3ncR1D6jCVabm4TvlKFOialZUDDndqc05nFyk54VN0qUPtt8QVx4DFkLwr2jiavLstQzwwUxaZjA/640?wx_fmt=jpeg

当然,白天的一日三餐可以到学生家去吃派饭,到了晚上,漫漫长夜,有时饿了,先生也要自备些点心垫补一下。在那个年代,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滋补品,晚上吃上个桃酥垫补垫补是许多先生的标配。某天晚上,先生取出几块桃酥掰碎放在碗里,用开水冲一碗桃酥糊糊喝。正在这时,一个学生家长冒冒失失地闯进老师屋里有事商量,看到老师在冲桃酥,没话找话地说了一句:“先生哈(喝)果子啊!”先生也是猝不及防,随口答道:“补一补,补一补。” 后来,那位贸然闯进先生屋里的家长在村里传出话来:“人家先生哈(喝)果子,(生活)不熊!” 

“不熊”在招远人的语境里,是不赖、不孬、挺好之意,在这里是说先生的生活挺好的,晚上还能“哈果子”,生活“不熊”(挺好)。到后来,“不”便演变成“补”,“熊”也有了另外的解释,这是另话。现在,招远人戏说某人生活不错,常说他是“先生哈果子”,后面的谜底就加以省略了。

“先生拉胡琴 ——胡愣哏儿呗” 

先生是农村中的知识分子,除了教书,许多先生琴棋书画也能来上几招。某日,闲来无事,先生在住处拉起了胡琴,正拉到兴头上,突然,一个学生家长路过此处,听到先生拉胡琴,冷不丁儿地说了一句:“先生拉胡琴啊?”先生被这突如其来的问话打断,停住手,慌乱中答了一句:“胡愣哏儿呗”。

“胡愣哏儿”三个字可能来源于“哩哏儿愣”一词。“哩哏儿愣”原来是戏曲的曲调,或是乐器演奏过门曲的象声词,后来在招远人的语境里演变为“愣哏儿”,主要指演奏带弦儿的乐器,前面加上个“胡”字,则是先生自谦之词,有不熟练、不精到、拉得不好的意思。 

在今天,这句歇后语常用来作为应对别人夸赞时的谦辞:“胡愣哏儿呗。”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拉胡琴这一件事了。

“二大爷出马 ——一个顶俩” 

在招远,二大爷是个高频词,揶揄的、夸赞的,甚至骂人的,许多句子里都有“二大爷”。民间还有“糊涂二大爷”“明白二大爷”之说。这里需略作解释,招远人口中的“二大爷”不是爷爷辈,他的准确身份是父亲的二哥,即二伯父,招远人叫做二大爷。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skiamtV4osiaibK3ncR1D6jCVabm4TvlKFO0IuB25N43U4XoMeBRMRtBXjQbCvIPoYv0gp2O7bZJhVbbZxE2CmJ1g/640?wx_fmt=jpeg

“二大爷出马——一个顶俩”这句歇后语的出现可能与“好汉出马,一个顶俩”的说法有关。这句歇后语产生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但其产生的背景可略作推测。

二大爷排行老二,那称呼他“二大爷”的一定是他的侄子或侄女,即三弟甚至四弟、五弟家的孩子。家里弟兄多,这在旧时的农村是一件足以让人腰杆挺直、扬眉吐气的事。“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家里弟兄多,外人便不敢轻易招惹,如果再赶上这家人品行不端,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成为乡村一霸也未可知。 

这里说的“一个顶俩”应当不是横行乡里时的“一个顶俩”,应当是这个二大爷身体棒,手艺精,干起活来“一个顶俩”。抑或是二大爷处事公道,颇有威信,在处理邻里纠纷时,说话有分量,自然也就有了“一个顶俩”的作用。

现在,真正的“二大爷”已经很少了,因为大多数人家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兄弟,也就没有那么多“二大爷”了。这句歇后语中的“二大爷”已经演变成一种泛指,当人们形容那些本事大、办法多的男人出面干预某件事时,许多人就会脱口而出那句“二大爷出马”的歇后语,因为它流传得太久、太广了。


作者简介:

      孙为刚,男,1952年出生,山东招远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近300万字,出版个人专著10部,主编专著13部,若干作品在全国和全省评选中获奖。曾任《烟台日报》文艺部主任、《周末》编辑室主任、专刊部主任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3年10月25日
后一篇:2023年11月28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