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粉是汉民族的传统食品,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广式凉粉、川味凉
粉、青海凉粉、山西凉粉、山东海菜凉粉,林林总总,风味各异。炎炎夏
日,拌一碗滑爽清凉的凉粉,是一道既解暑又饱腹的美食。
关于凉粉,南宋文学家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时汴梁
城已有“细索凉粉”。制作方法:将绿豆粉泡好搅成糊状,水烧至将开,
加入白矾并倒入已备好的绿豆糊,放凉即成。白色透明、呈水晶状。
距《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年代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900年,但凉粉的
制作工艺大致没变。
在我的家乡招远,到了夏天,几乎家家户户拌凉粉,凉粉几乎成了
炎炎夏日的当家菜。凉粉凉粉,一个“凉”字道出了凉粉的真谛。在那个
不知冰箱为何物的年代,为了让凉粉变凉,乡亲们可谓绞尽脑汁。从深井
里打出拔凉拔凉的井水,将凉粉放在桶里,或直接浸在水中。关于凉粉,
招远境内还有一段流传很广的传说。招远乃穷乡僻壤,每到麦收时节,许
多人都会带上镰刀,到比较富庶的黄县(今龙口市)“怠功夫”(打短
工),大致相当于今天开着农机走南闯北的“麦客”。割麦子是个力气
活,中午,割了一上午麦子的人们汗流浃背地回到东家吃午饭,聪明的东
家会在过道里放一大盆凉粉,敞开喝。此时的“麦客”们汗流浃背、饥肠
辘辘,见到可以敞开喝的凉粉,自然是稀里呼噜、狼吞虎咽。几碗凉粉下
肚,暑气顿消,肚皮溜圆。此时,东家的干粮上来了,可怜的“麦客”们
肚子里已经没有多少地方可以装得下垫饥耐饿的干粮了。此事成为招远人
揶揄黄县人心眼多的一个典故。
烟台的凉粉主料为地瓜淀粉和绿豆淀粉,制作凉粉的工艺大同小异。
值得一提的是“海菜凉粉”,因为靠海的缘故,海菜凉粉在烟台也占据一
席之地。海菜凉粉的原料是石花菜(俗称“海毛菜”),采回后洗净泥沙
杂质,入锅熬制,待原料熬化,冷却后即成凉粉。时至今日,许多家务劳
动已经社会化,已经很少有人在家里从第一道工序做起,在商场、超市乃
至农贸市场的商贩手中,都可轻而易举地买到凉粉的半成品,剩下的就是
根据各自的口味,加上形形色色的调料,就可以拌一碗消暑解渴、滑爽可
口的凉粉了。
拌凉粉的关键在于“拌”,在于各种调料的比例协调。酸、辣、鲜、
咸、香是凉粉的基本口味,商场超市的调味品琳琅满目,食客们尽可根据
自己的口味,各取所需。唯有一个“辣”字,辣味若干,需自己调制,这
是拌凉粉中最见功夫的一道工序。
烟台之地,拌凉粉的辣味主要有三种:大蒜、芥末、辣椒。以山东
人的嗜好,大蒜必是首选。紫皮大蒜较辣,据说最辣的一种是“独头蒜”
(一棵大蒜只结一瓣),放进蒜臼捣成蒜泥,加水后再捣一捣,这样捣出
来的蒜泥最辣。民间有“蒜辣嘴,葱辣心,韭菜辣断脖上筋”之说,尽管
吃大蒜后有一股浓浓的怪味(俗称“煳茼味”),山东人为此而饱受诟
病,但难以割舍大蒜情结的山东人依然我行我素、“恶习”难改。
芥末也是很见功夫的辣味。早些年,还没有现在的芥末油,滴上几滴
就好了。芥末要想出辣味,需要憋,俗称“憋芥末”。做法是将芥末籽在
蒜臼里捣成粉末状,然后加少许水调成厚厚的糊,使其挂在碗底又不致流
淌,然后将碗倒扣在停火后的锅盖上,利用锅盖的余温为芥末加温。大约
十几分钟后,拿起碗,再将芥末加少许温水后倒入凉粉中。此时,凉粉中
透出淡淡的芥末香,搅拌后尝一尝,一股略带香气的辣味直冲脑门,有时
甚至辣出眼泪。此时你若是个感冒患者,那堵塞的泪腺会一下通开,虽眼
中流泪,但口中大呼“过瘾”。辣椒或辣椒油拌凉粉在烟台也有,但就总
体而言,不及大蒜和芥末普遍。
醋也是拌凉粉必不可少的调料,如今市场上的醋林林总总,老醋、陈
醋、白醋、香醋,足以让你挑花了眼,但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是主妇们
不变的法则。拌凉粉加些许蔬菜,可增加口感和风味,黄瓜、香菜、辣椒
等都是很好的搭配。香油也是拌凉粉的重要调料,将各种调料放入碗中,
最后别忘了滴几滴香油,一碗酸、辣、鲜、咸、香,滑爽可口的凉粉便大
功告成了。
凉粉的原料很普通,工艺也不复杂,几乎人人都会做,但关键是各种
材料的比例,要恰到好处。不然,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是断然拌不
成一碗好凉粉的。
拌凉粉——烟台夏日美食之二
凉粉是汉民族的传统食品,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广式凉粉、川味凉
粉、青海凉粉、山西凉粉、山东海菜凉粉,林林总总,风味各异。炎炎夏
日,拌一碗滑爽清凉的凉粉,是一道既解暑又饱腹的美食。
关于凉粉,南宋文学家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时汴梁
城已有“细索凉粉”。制作方法:将绿豆粉泡好搅成糊状,水烧至将开,
加入白矾并倒入已备好的绿豆糊,放凉即成。白色透明、呈水晶状。
距《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年代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900年,但凉粉的
制作工艺大致没变。
在我的家乡招远,到了夏天,几乎家家户户拌凉粉,凉粉几乎成了
炎炎夏日的当家菜。凉粉凉粉,一个“凉”字道出了凉粉的真谛。在那个
不知冰箱为何物的年代,为了让凉粉变凉,乡亲们可谓绞尽脑汁。从深井
里打出拔凉拔凉的井水,将凉粉放在桶里,或直接浸在水中。关于凉粉,
招远境内还有一段流传很广的传说。招远乃穷乡僻壤,每到麦收时节,许
多人都会带上镰刀,到比较富庶的黄县(今龙口市)“怠功夫”(打短
工),大致相当于今天开着农机走南闯北的“麦客”。割麦子是个力气
活,中午,割了一上午麦子的人们汗流浃背地回到东家吃午饭,聪明的东
家会在过道里放一大盆凉粉,敞开喝。此时的“麦客”们汗流浃背、饥肠
辘辘,见到可以敞开喝的凉粉,自然是稀里呼噜、狼吞虎咽。几碗凉粉下
肚,暑气顿消,肚皮溜圆。此时,东家的干粮上来了,可怜的“麦客”们
肚子里已经没有多少地方可以装得下垫饥耐饿的干粮了。此事成为招远人
揶揄黄县人心眼多的一个典故。
烟台的凉粉主料为地瓜淀粉和绿豆淀粉,制作凉粉的工艺大同小异。
值得一提的是“海菜凉粉”,因为靠海的缘故,海菜凉粉在烟台也占据一
席之地。海菜凉粉的原料是石花菜(俗称“海毛菜”),采回后洗净泥沙
杂质,入锅熬制,待原料熬化,冷却后即成凉粉。时至今日,许多家务劳
动已经社会化,已经很少有人在家里从第一道工序做起,在商场、超市乃
至农贸市场的商贩手中,都可轻而易举地买到凉粉的半成品,剩下的就是
根据各自的口味,加上形形色色的调料,就可以拌一碗消暑解渴、滑爽可
口的凉粉了。
拌凉粉的关键在于“拌”,在于各种调料的比例协调。酸、辣、鲜、
咸、香是凉粉的基本口味,商场超市的调味品琳琅满目,食客们尽可根据
自己的口味,各取所需。唯有一个“辣”字,辣味若干,需自己调制,这
是拌凉粉中最见功夫的一道工序。
烟台之地,拌凉粉的辣味主要有三种:大蒜、芥末、辣椒。以山东
人的嗜好,大蒜必是首选。紫皮大蒜较辣,据说最辣的一种是“独头蒜”
(一棵大蒜只结一瓣),放进蒜臼捣成蒜泥,加水后再捣一捣,这样捣出
来的蒜泥最辣。民间有“蒜辣嘴,葱辣心,韭菜辣断脖上筋”之说,尽管
吃大蒜后有一股浓浓的怪味(俗称“煳茼味”),山东人为此而饱受诟
病,但难以割舍大蒜情结的山东人依然我行我素、“恶习”难改。
芥末也是很见功夫的辣味。早些年,还没有现在的芥末油,滴上几滴
就好了。芥末要想出辣味,需要憋,俗称“憋芥末”。做法是将芥末籽在
蒜臼里捣成粉末状,然后加少许水调成厚厚的糊,使其挂在碗底又不致流
淌,然后将碗倒扣在停火后的锅盖上,利用锅盖的余温为芥末加温。大约
十几分钟后,拿起碗,再将芥末加少许温水后倒入凉粉中。此时,凉粉中
透出淡淡的芥末香,搅拌后尝一尝,一股略带香气的辣味直冲脑门,有时
甚至辣出眼泪。此时你若是个感冒患者,那堵塞的泪腺会一下通开,虽眼
中流泪,但口中大呼“过瘾”。辣椒或辣椒油拌凉粉在烟台也有,但就总
体而言,不及大蒜和芥末普遍。
醋也是拌凉粉必不可少的调料,如今市场上的醋林林总总,老醋、陈
醋、白醋、香醋,足以让你挑花了眼,但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是主妇们
不变的法则。拌凉粉加些许蔬菜,可增加口感和风味,黄瓜、香菜、辣椒
等都是很好的搭配。香油也是拌凉粉的重要调料,将各种调料放入碗中,
最后别忘了滴几滴香油,一碗酸、辣、鲜、咸、香,滑爽可口的凉粉便大
功告成了。
凉粉的原料很普通,工艺也不复杂,几乎人人都会做,但关键是各种
材料的比例,要恰到好处。不然,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是断然拌不
成一碗好凉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