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者看到这两个词的时候,一定会觉得十分陌生,不知二者为何
物。其实,焦面和连沾,作为胶东初夏时节的两种美食,离开人们的视线
已经有些时日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情景、那滋味依然十分有趣。
焦面的原料是大麦,连沾的原料是小麦。初夏时节,大麦先于小麦十
天左右成熟。大麦收割后,脱粒、晒干,然后上锅炒熟,待麦粒嘎嘣嘎嘣
脆响后,浓浓的麦香就弥漫在小小的老屋了。炒熟的大麦粒凉透后即可进
入下道工序——磨粉。将大麦粒堆在磨眼处,随着石磨缓缓转动,饱满的
麦粒变成粉末,顺着磨齿的缝隙无声地落在磨盘上。此时的大麦粉是跟麦
麸混合在一起的,经过面箩筛选,除去麦麸,就剩下细细的、散发着麦香
的焦面了。
焦面的吃法有若干种。用冷水或热水调和成糊状,是比较传统和常见
的吃法。在天气炎热的夏天,吃上一碗凉丝丝、香喷喷、甜津津的焦面,
既解暑又果腹,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焦面也可用热水冲成面糊,若嫌
甜度不够,还可加点儿糖或蜂蜜,一早一晚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焦面糊,既
养胃又充饥。焦面的这些吃法,很容易让人想起如今广告做得很火的芝麻
糊。不过,此“糊”跟彼“面”还是有许多不同,如今的糊,有了许多现
代的添加,而彼时的焦面,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和本真。
焦面的另一种吃法是做焦面蛋儿。焦面上市之时,正是芽瓜(地瓜的
一种)播种之际,节俭惯了的乡亲们不忍将生过地瓜芽儿的地瓜(俗称“
瓜母子”)扔掉,于是煮熟后去皮,瓜瓤捏成泥,再掺上焦面,捏成一个
个鸡蛋大小的蛋蛋儿,俗称“焦面蛋儿”。在青黄不接的季节,焦面蛋儿
既垫饥、耐饿,又便于携带,实在是不错的干粮。只是吃这种焦面蛋儿有
一个十分难以启齿的弊端——屁特别多。大集体时代,集体劳作,小伙子
还好说,不分时间地点,想放就放,有时甚至放得越响越得意;而那些吃
了焦面蛋儿的大姑娘小媳妇可就遭罪了,想放不敢放,不放又憋得慌,偶
尔憋不住,被人听见了,那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
连沾的原料是麦粒。在我的印象中,与焦面相比,连沾似乎更为小
众。小满之后,麦穗逐渐泛出青黄色,但还未到收获季节。这时,家里的
大人们便到自留地里用剪刀或镰刀,收获一些青黄色的麦穗,回家上锅蒸
熟后,在簸箕上搓去麦糠,剩下涨鼓鼓、绿澄澄的麦粒,当大人们还在簸
箕上搓麦粒的时候,嘴馋性急的孩子们便耐不住性子,偷偷抓一把熟麦
粒,在大人的呵斥声中一溜烟儿地逃了出去,在门墩上或树荫下细细享用
崭新的麦香。家里的大人们则用新搓下来的麦粒加工另一种消夏食品——
连沾。
连沾的制作过程跟磨焦面的后半段差不多,将蒸熟后带着青黄色的
麦粒堆在磨眼处,随着石磨缓缓转动,磨齿接合处淌出黏黏的、稠稠的糊
状麦浆,这便是被人们称作“连沾”的东西。直到今天,我仍不知道这两
个字是否准确,但人们就是这么叫的,也有的地方称之为“连蒸”或“连
筋”。黏稠的麦浆顺着磨齿弯弯曲曲地缓缓淌下,大人们将流淌下来的麦
浆盛在碗里,递给两眼放着贪婪目光的孩子。接过母亲或奶奶递过来的连
沾,孩子们欢呼着、跳跃着,迫不及待地就近享用这农家自产的美味。
连沾可原汁原味地直接享用,也可加糖或加盐,调制成甜口或咸口。
现在回想起来,那情形很像现在的孩子们吃冰激凌的感觉。不过,现在的
冰激凌添加的作料太多,而那个时代的连沾,似乎更原汁原味。在那个乡
下孩子们还不知道冰激凌为何物的年代,连沾无疑就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冰
激凌。
焦面·连沾——烟台夏日美食之一
当读者看到这两个词的时候,一定会觉得十分陌生,不知二者为何
物。其实,焦面和连沾,作为胶东初夏时节的两种美食,离开人们的视线
已经有些时日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情景、那滋味依然十分有趣。
焦面的原料是大麦,连沾的原料是小麦。初夏时节,大麦先于小麦十
天左右成熟。大麦收割后,脱粒、晒干,然后上锅炒熟,待麦粒嘎嘣嘎嘣
脆响后,浓浓的麦香就弥漫在小小的老屋了。炒熟的大麦粒凉透后即可进
入下道工序——磨粉。将大麦粒堆在磨眼处,随着石磨缓缓转动,饱满的
麦粒变成粉末,顺着磨齿的缝隙无声地落在磨盘上。此时的大麦粉是跟麦
麸混合在一起的,经过面箩筛选,除去麦麸,就剩下细细的、散发着麦香
的焦面了。
焦面的吃法有若干种。用冷水或热水调和成糊状,是比较传统和常见
的吃法。在天气炎热的夏天,吃上一碗凉丝丝、香喷喷、甜津津的焦面,
既解暑又果腹,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焦面也可用热水冲成面糊,若嫌
甜度不够,还可加点儿糖或蜂蜜,一早一晚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焦面糊,既
养胃又充饥。焦面的这些吃法,很容易让人想起如今广告做得很火的芝麻
糊。不过,此“糊”跟彼“面”还是有许多不同,如今的糊,有了许多现
代的添加,而彼时的焦面,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和本真。
焦面的另一种吃法是做焦面蛋儿。焦面上市之时,正是芽瓜(地瓜的
一种)播种之际,节俭惯了的乡亲们不忍将生过地瓜芽儿的地瓜(俗称“
瓜母子”)扔掉,于是煮熟后去皮,瓜瓤捏成泥,再掺上焦面,捏成一个
个鸡蛋大小的蛋蛋儿,俗称“焦面蛋儿”。在青黄不接的季节,焦面蛋儿
既垫饥、耐饿,又便于携带,实在是不错的干粮。只是吃这种焦面蛋儿有
一个十分难以启齿的弊端——屁特别多。大集体时代,集体劳作,小伙子
还好说,不分时间地点,想放就放,有时甚至放得越响越得意;而那些吃
了焦面蛋儿的大姑娘小媳妇可就遭罪了,想放不敢放,不放又憋得慌,偶
尔憋不住,被人听见了,那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
连沾的原料是麦粒。在我的印象中,与焦面相比,连沾似乎更为小
众。小满之后,麦穗逐渐泛出青黄色,但还未到收获季节。这时,家里的
大人们便到自留地里用剪刀或镰刀,收获一些青黄色的麦穗,回家上锅蒸
熟后,在簸箕上搓去麦糠,剩下涨鼓鼓、绿澄澄的麦粒,当大人们还在簸
箕上搓麦粒的时候,嘴馋性急的孩子们便耐不住性子,偷偷抓一把熟麦
粒,在大人的呵斥声中一溜烟儿地逃了出去,在门墩上或树荫下细细享用
崭新的麦香。家里的大人们则用新搓下来的麦粒加工另一种消夏食品——
连沾。
连沾的制作过程跟磨焦面的后半段差不多,将蒸熟后带着青黄色的
麦粒堆在磨眼处,随着石磨缓缓转动,磨齿接合处淌出黏黏的、稠稠的糊
状麦浆,这便是被人们称作“连沾”的东西。直到今天,我仍不知道这两
个字是否准确,但人们就是这么叫的,也有的地方称之为“连蒸”或“连
筋”。黏稠的麦浆顺着磨齿弯弯曲曲地缓缓淌下,大人们将流淌下来的麦
浆盛在碗里,递给两眼放着贪婪目光的孩子。接过母亲或奶奶递过来的连
沾,孩子们欢呼着、跳跃着,迫不及待地就近享用这农家自产的美味。
连沾可原汁原味地直接享用,也可加糖或加盐,调制成甜口或咸口。
现在回想起来,那情形很像现在的孩子们吃冰激凌的感觉。不过,现在的
冰激凌添加的作料太多,而那个时代的连沾,似乎更原汁原味。在那个乡
下孩子们还不知道冰激凌为何物的年代,连沾无疑就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冰
激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