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里林家的槐树胡同
槐树胡同居民林建亭
槐树胡同居民林春玉
张星镇的川里林家是国家级的传统村落。走进这座大山深处的村子,最令人瞩目的是两棵高约二三十米、直径需要两人才能合抱过来的大槐树。据说是先祖在此安村定居时植下的“安村树”,距今已经500多年了。大槐树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这个山村的古往今来。
大槐树下,有一条宽约三四尺,长约数十米的狭长胡同,胡同南口的门楼上,有一块黑底白字的牌匾,上书四个大字:槐树胡同。
胡同里生活着十几户人家,都是这座传统村落的原住民。他们居住的胡同以大槐树命名,大槐树就是他们的根,他们的魂,他们就是这个传统村落执着的守望者。
槐树胡同南口外的大街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铺成了水泥路面,而槐树胡同口的石头台阶和大槐树下的长石条、石碓臼依然完好地保留下来。槐树胡同的老住户林建亭是这件事的亲历者、见证人。
在槐树胡同南口,我见到了67岁的林建亭。老林当过村干部,见过世面,虽然年近七旬,但身板硬朗,说起七八年前保护胡同口的台阶、石条、石碓臼经历,老林依然记得十分清楚:
“那是2014年的春天,我在家里听见外面呼隆隆地响,我赶紧跑出来一看,好家伙,推土机、挖掘机开到了胡同口,就要挖胡同口的台阶石,还有大槐树底下的长条石和石碓臼。我一看,这哪行?!赶紧吆喝一声,‘停!’我问他们,‘你们是干什么的?’他们说,‘我们是搞新农村建设的。’我说,‘你搞新农村建设也不能挖我们胡同的台阶!’他们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上面让挖的!’我一听更来火了。我就说,‘今天你就是县长来了也不行!我们胡同口的东西,老辈儿留下来几百年了,凭什么你们说挖就挖!’他们的挖掘机停在那里,没有熄火,还是要挖的样子。我一看,更是豁上了。我就索性坐在胡同口的台阶上,说‘有本事你们把我也挖了!’他们一看我这个不要命的架势,也没辙了,就撤了。我们槐树胡同的台阶、石条就这样保留下来了。”
看着眼前个头不高,目光中透着坚定的老林,我为槐树胡同的乡亲们坚定地守护暗暗赞叹。
听村里的老人们说,大槐树下的这条中心大街,原来是石块铺砌的,斑斑驳驳,光滑润泽,与两边的石屋、石条、石臼浑然一体,别有韵味。听负责传统村落申报的老张说,前些年,有一个电视剧组选外景地时,曾选中了这里。但当剧组准备进村拍摄时,发现当初石块铺砌的石街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与石屋、石巷很不协调的水泥路面,剧组只能扼腕叹息,另选他处。
在槐树胡同,有一户距离大槐树最近的老房子,住着林春玉、史春华老两口。他们的南屋窗外,就是那两棵大槐树。因为这两棵大槐树,老两口平添了说不尽、道不明的困惑与烦恼。
有一年夏天,一场大风刮断了大槐树的一个侧枝,这可吓坏了老两口。多亏是晚上,那棵小水桶粗细的树枝没砸着人,要是白天刮断了,砸着人可怎么办?他们到镇上问有关部门:这两棵大树该谁管理?镇上的人翻开一个大本子,指着上面的3个字说:责任人是林春玉。林春玉看了看,果然写着自己的名字。这一下老林有些懵,自己就是一个普通村民,从来也没有当过村干部,家里的林权证上也没有这两棵树,怎么就成了责任人?!林春玉让他们查一查当初是谁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但查无来处,也没人说得清。但是上面的人说了,这棵树死了、砸着人了,都要由他这个责任人负责。
林春玉、史春华老两口欲哭无泪,欲喊无声。这些年来,就因为离这棵大树最近,老两口为了保护这两棵500多年的大树,真是操碎了心,出尽了力。大槐树生了虫子,老两口用喷雾器给大树喷洒农药。有的虫子喷洒农药不管用,他们就把农药顺着虫子进出的虫眼灌进去,还不管用,就顺着虫子的洞口,将棉花蘸上农药塞进虫眼里。操心尽力,总算没让虫子把大树毁了。可一遇到刮风下雨,老两口总是提心吊胆,担心树枝刮断砸着人。
这样下去不行,要到有关部门讨个说法。说我是责任人,我又没有处置权,出了事还要负责,谁负得起这个责?老两口就坐上公共汽车,找到市里的园林处,园林说不归他们管,他们又找到森保站、自然资源局,转了一圈,也没有问出个究竟。
为了讨个说法,老两口找过园林、森保、自然资源管理、市长公开电话,还咨询过省里的有关部门,找过的部门不下十几个,前前后后好几年,但是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去年的一场大火更是让老两口担惊受怕,也让大槐树在应急管理部门那里也挂上了号。
农历二月二那天,一场冲天大火烧了4个小时,已经空了心的大槐树像个大烟囱,大火映红了全村,救火车来了好几辆。老两口寝食不安、夜不能寐,继续找有关部门反映,也让在外工作的孩子们向上级反映情况。县里、市里、省里,咨询、上访不下几十次,但是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答复,多年的困惑依然萦绕在老两口的心头:
到底谁才是这两棵大树的责任人?难道就因为离我家最近,我就成了责任人?!可自己的林权证上并没有这棵树,我没有处置权,出了事还要我负责?我就是一个老百姓,我可负不起这个责任!
时至今日,困惑依然萦绕在两位老人的心头。
槐树胡同:大槐树下的坚守与困惑——《传统村落守望者》之六
张星镇的川里林家是国家级的传统村落。走进这座大山深处的村子,最令人瞩目的是两棵高约二三十米、直径需要两人才能合抱过来的大槐树。据说是先祖在此安村定居时植下的“安村树”,距今已经500多年了。大槐树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这个山村的古往今来。
大槐树下,有一条宽约三四尺,长约数十米的狭长胡同,胡同南口的门楼上,有一块黑底白字的牌匾,上书四个大字:槐树胡同。
胡同里生活着十几户人家,都是这座传统村落的原住民。他们居住的胡同以大槐树命名,大槐树就是他们的根,他们的魂,他们就是这个传统村落执着的守望者。
槐树胡同南口外的大街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铺成了水泥路面,而槐树胡同口的石头台阶和大槐树下的长石条、石碓臼依然完好地保留下来。槐树胡同的老住户林建亭是这件事的亲历者、见证人。
在槐树胡同南口,我见到了67岁的林建亭。老林当过村干部,见过世面,虽然年近七旬,但身板硬朗,说起七八年前保护胡同口的台阶、石条、石碓臼经历,老林依然记得十分清楚:
“那是2014年的春天,我在家里听见外面呼隆隆地响,我赶紧跑出来一看,好家伙,推土机、挖掘机开到了胡同口,就要挖胡同口的台阶石,还有大槐树底下的长条石和石碓臼。我一看,这哪行?!赶紧吆喝一声,‘停!’我问他们,‘你们是干什么的?’他们说,‘我们是搞新农村建设的。’我说,‘你搞新农村建设也不能挖我们胡同的台阶!’他们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上面让挖的!’我一听更来火了。我就说,‘今天你就是县长来了也不行!我们胡同口的东西,老辈儿留下来几百年了,凭什么你们说挖就挖!’他们的挖掘机停在那里,没有熄火,还是要挖的样子。我一看,更是豁上了。我就索性坐在胡同口的台阶上,说‘有本事你们把我也挖了!’他们一看我这个不要命的架势,也没辙了,就撤了。我们槐树胡同的台阶、石条就这样保留下来了。”
看着眼前个头不高,目光中透着坚定的老林,我为槐树胡同的乡亲们坚定地守护暗暗赞叹。
听村里的老人们说,大槐树下的这条中心大街,原来是石块铺砌的,斑斑驳驳,光滑润泽,与两边的石屋、石条、石臼浑然一体,别有韵味。听负责传统村落申报的老张说,前些年,有一个电视剧组选外景地时,曾选中了这里。但当剧组准备进村拍摄时,发现当初石块铺砌的石街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与石屋、石巷很不协调的水泥路面,剧组只能扼腕叹息,另选他处。
在槐树胡同,有一户距离大槐树最近的老房子,住着林春玉、史春华老两口。他们的南屋窗外,就是那两棵大槐树。因为这两棵大槐树,老两口平添了说不尽、道不明的困惑与烦恼。
有一年夏天,一场大风刮断了大槐树的一个侧枝,这可吓坏了老两口。多亏是晚上,那棵小水桶粗细的树枝没砸着人,要是白天刮断了,砸着人可怎么办?他们到镇上问有关部门:这两棵大树该谁管理?镇上的人翻开一个大本子,指着上面的3个字说:责任人是林春玉。林春玉看了看,果然写着自己的名字。这一下老林有些懵,自己就是一个普通村民,从来也没有当过村干部,家里的林权证上也没有这两棵树,怎么就成了责任人?!林春玉让他们查一查当初是谁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但查无来处,也没人说得清。但是上面的人说了,这棵树死了、砸着人了,都要由他这个责任人负责。
林春玉、史春华老两口欲哭无泪,欲喊无声。这些年来,就因为离这棵大树最近,老两口为了保护这两棵500多年的大树,真是操碎了心,出尽了力。大槐树生了虫子,老两口用喷雾器给大树喷洒农药。有的虫子喷洒农药不管用,他们就把农药顺着虫子进出的虫眼灌进去,还不管用,就顺着虫子的洞口,将棉花蘸上农药塞进虫眼里。操心尽力,总算没让虫子把大树毁了。可一遇到刮风下雨,老两口总是提心吊胆,担心树枝刮断砸着人。
这样下去不行,要到有关部门讨个说法。说我是责任人,我又没有处置权,出了事还要负责,谁负得起这个责?老两口就坐上公共汽车,找到市里的园林处,园林说不归他们管,他们又找到森保站、自然资源局,转了一圈,也没有问出个究竟。
为了讨个说法,老两口找过园林、森保、自然资源管理、市长公开电话,还咨询过省里的有关部门,找过的部门不下十几个,前前后后好几年,但是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去年的一场大火更是让老两口担惊受怕,也让大槐树在应急管理部门那里也挂上了号。
农历二月二那天,一场冲天大火烧了4个小时,已经空了心的大槐树像个大烟囱,大火映红了全村,救火车来了好几辆。老两口寝食不安、夜不能寐,继续找有关部门反映,也让在外工作的孩子们向上级反映情况。县里、市里、省里,咨询、上访不下几十次,但是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答复,多年的困惑依然萦绕在老两口的心头:
到底谁才是这两棵大树的责任人?难道就因为离我家最近,我就成了责任人?!可自己的林权证上并没有这棵树,我没有处置权,出了事还要我负责?我就是一个老百姓,我可负不起这个责任!
时至今日,困惑依然萦绕在两位老人的心头。